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437278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近平的时间都去哪儿 一年前的3月17日,他第一次以国家主席 的身份在北京阐述“中国梦”。 一年后的3月17日,他到兰考调研,用焦裕 禄精神为“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一年来习近平政绩满满,新政频出,他是力推改革和反腐的“硬汉”,也是和你我一样共享平民美食的“大大”。他的亲民行动更是引发了全民热议。以习近平排队买包子事件为例,根据中青月度舆情指数的统计,事件当天,共有33 317人次在百度搜索“庆丰包子铺”,“庆丰包子铺”成为上升最快的搜索关键词,迄今热度未消。,“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今年2月初,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他时刻牵挂着人民生活的冷暖。在

2、河北保定,习近平在太行山深处一贫困村与村民炕头话家常;在甘肃兰州,他为养老餐厅里一位七旬老人亲自端饭;在四川芦山,他在地震安置点帐篷内亲吻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在海南,他高兴地戴上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在湖南湘西,他询问一位老人的年龄后说“你是大姐”;无论到哪里考察,他都坚持不封路,尽量不扰民。 在国际舆论中,习近平这样的举动也广获赞誉。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尽显非同寻常的亲民一面”,美国洛杉矶时报则认为习近平领导了中共的“魅力攻势”。,、作者档案,二、相关知识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

3、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二十篇,言简意赅,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录言行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惯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语 录 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意丰,往往简短的一两句话

4、就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因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1 ,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 ,则将焉用彼相矣?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4不患寡而患不均, 盖 , ,安无倾。 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陈力就列,颠而不扶,是谁之过与,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既来之,则安之,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背景链接 孔子时期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

5、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二、行文脉络,动词, 拜见,谒见,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动词,责备,介词,对,语气词,可译为“那”,代词,这,指用兵,“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把。为,动词,做,这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宾语前置句,应为“过尔”。,它的国君是国家的臣属。,判断句。“是也”表判断。,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伐为”。,在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通常都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古代汉语中有时则出现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具有这种句式特点的文言句式称为宾语

6、前置。,解析:A项,是孔子谴责冉有,表明了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不是“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 答案:A,二、诵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 . 列: . 就: . 止: .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而: . 持: . 颠: .,动词,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名词,位,职务,动词,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动词,不去就职,动词,护持,动词,跌倒,疑问代词,哪里,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介词,从,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柙出”“于椟中毁”。,环节二

7、分析文理 3.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一句是冉有在强词夺理,推卸责任。 B孔子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就应该辞职,而不应该尸位素餐。 C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季氏攻打颛臾的错误。 D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的人格魅力。,解析:C项,孔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教育冉有、季路要认识到自己的失职。 答案:C,三、诵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固而近于费 而: . (2

8、)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连词,表并列关系,动词,成为,(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 . 舍: . 为: .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也: . 国: . 家: . (5)盖均无贫. 盖: . (6)安无倾 倾: . (7)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 . (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 . (9)邦分崩离析 邦: .,动词,痛恨,讨厌,介词,给,替,助词,表舒缓语气,名词,卿大夫的封地,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动词,倾覆,连词,表目的,动词,辅佐,名词,国家,动词,舍弃,回避,名词,诸侯的封地,形容词作名词,祸患,忧患,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找托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动词的使动

9、用法,使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反而想在国内挑动战争,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邦内谋动干戈”,环节二 分析文理 4.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孔子仁政思想的一句是 (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既来之,则安之,解析:A项,表现孔子对口是心非的两面派的痛恨态度,非仁 政思想。 答案:A,5. 下列对第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冉有的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道出了季氏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 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表明了

10、孔子的鲜明主张,给人的印象深刻。 C“有国有家者”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家庭内部的人”。 D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和锐利的政治眼光。,解析:C项,“有国有家者”指的是奴隶社会中的诸侯、大夫。 答案:C,本文通过记叙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谈话。谈话中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均贫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思想的?,探究思路,探究结论 观点一

11、:正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抓住了当时人民渴求平等、平均的意识,在那个时代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观点二:这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而且,这种思想有违“按劳分配”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会使一些人养成依赖、懒惰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1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这是一篇语言简练的语录体散文。“季氏将伐颛臾”,开篇6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背景,紧急的态势推动谈话展开。文章中有些成语及警句如“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言简意赅,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2比喻论证,鲜明突出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

12、论证方法。本文就多处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然是管理者的过失,看护者的责任!孔子运用这个比喻鲜明地指出冉有、季路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内外兼修之孔子 千百年之前,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而奔走呼 号。 他 以简约的语言点画出治世之道。孔 子有言:“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更有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反对谋动干戈,力主修德服人,他的远见卓识对当下营造内外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这样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孔子,他心怀天下的主题却是单纯的,以人性安顿人心,单纯的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运用角度 “仁

13、爱”“社会和谐”“以德治国”等。,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里,他得以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

14、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涵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