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362885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7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态度与价值观》ppt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 第四章 态度与价值观,本章内容: 态度、价值观。 学习目的: (1)了解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了解价值观的类型。 (2)理解态度的特性,理解价值观对组织管理的作用。 (3)掌握态度的功能,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价值观与个体行为的关系。,第一节 态度,一、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个特定对象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等)所特有的心理评价和行为反应倾向。 2、态度的构成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意向) (1)认知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看法、评价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带有感情色彩

2、。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 (3)意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是可预见的外部表现。,3、态度的特性,社会性 稳定性 针对性 协调性 内隐性 两级性 价值观是其核心,二、工作态度,工作态度: 人们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满意度 人们对自己 所从事工作 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 员工在心理上对 其工作的认同 态度,以及认为 工作绩效对其 自我价值实现 的重要程度。,组织承诺 员工对特定组织 及其目标的认同, 愿意为组织的 利益尽力,并希望 保持自己的 组织成员资格。,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心理挑战性工作:即

3、提供员工发挥能力与作用的机会。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挑战性工作,对人最有利。 公平报酬: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公正明确。不仅仅是绝对所得,还包括职工公平的感觉。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如工作场所的安全、舒适、较少的干扰等)和社会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包括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 特别是友好与善解人意的主管。 工作与个性匹配:能使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技能得到充分施展。,机会承诺,组 织 承 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经济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中 国 员 工 组 织 承 诺,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态度的功能) 1、 态度与社会认知及判断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

4、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事实,态度,态度,事实,两个相同的菱形,由于框架不同, 事实分析就会受到影响。,2、态度与学习效率 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态度积极,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则好,反之亦然。 3、态度与忍耐力 忍耐力大小取决于多种条件。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忍耐力的提高。 (美国学者兰波特等人的大量试验证明:态度的确是个体忍耐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4、态度与工作效率 二者不存在必然联系 态度端正、积极,一般会导致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态度消极,则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即高生产率或低生产率。 5、态度与群体的相

5、容和凝聚力 问题:请举例说明态度对群体的影响,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含义: 态度的形成: 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的态度到复杂的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态度的过程。,态度的改变: 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 态度的方向性改变 态度的强度或程度上的变化 态度的中心趋势的变化 态度的明显程度的变化 态度的自觉程度的变化,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凯尔曼(H. Kelman)提出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三阶段: 服从阶段:改变的是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 同化阶段:改变的主要是态度的情感成分 内化阶段:改变的是态度的认知成分,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环境,主体,客体,信息沟通,可靠性,权威性,内

6、容组织,传递方法,原有态度,个性,补充: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 态度本身的特性,包括: A.态度形成时间的长短,稳定性和持久性。 B.态度的协调性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人们总是寻求认知和感情的一致性,从而保持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协调。因此,当个体认知因素和感情因素不一致时,就能提供一个改变态度的良机。 C.态度形成中感情因素及其极端程度 (2)个体的心理因素 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自我防范心理的强弱等。 (3)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既能起到维护和保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改变施加压力和影响。 (4)切身利益的影响 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诱

7、发人们态度的改变。,4、态度改变理论,平衡理论(海德 F. Heider) 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同向。 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 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则不平衡。 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认知不协调理论(菲斯廷格,Festinger) 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 认知元素的关系: 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 不相关

8、彼此没有关系; 不协调彼此发生矛盾。 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影响因素: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5、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意义:态度直接影响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管理者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不断了解员工工作的态度,采取措施,强化人们积极的态度,改变人们消极的态度。 (1)增加接触,增进了解。 (2)参与活动。 (3)角色扮演。(角色易位) (4)利用群体或组织规范。 (5)说服、宣传教育。,说服、宣传教育:宣传手段的正确运用,宣传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人们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整个宣传过程中,信息发布者,传递过程,以及信息接收者需要有机配

9、合。 (1) 宣传者(信息传递者) 个性特征(品格、能力、仪表、风度、形象等) 权威作用(是否是专家或名人) 组织与表达能力 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心理距离大小),(2)宣传过程 A. 宣传方式 有效运用口头的、文字的、形象化宣传; 单面与双面、正面与反面的宣传; 交替运用宣传中情绪与理智因素 宣传的真实感和恐惧感 B. 运用“自己人”和名片效应 (3)接收者(被宣传者) 利益的相关性 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所在群体所持的态度与强烈程度,第二节 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等)的意义(有用性)、效果(有效性)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人们的价值观取决于

10、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二、价值观的分类,1、格雷夫斯在对企业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分为七级: 第一级:反应型 第二级:宗教式忠诚型 第三级:自我中心型 第四级:顺从型 第五级:权术型 第六级:社交中心型 第七级:存在主义型,2、斯普兰格的分类,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 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 第三类是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 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 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 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3、罗克奇的价值观分类,1.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2.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三、经营管理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对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1、最大利润价值观 2、委托管理价值观 3、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四、价值观与管理,1、确定组织目标时,考虑有关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 2、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并引导组织员工接受它; 3、招聘和选拔员工时,应考察其价值观; 4、树立和培育符合时代潮流、为组织成员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