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4340168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叙、描类文章学习步骤,一、初探文意,明:景、物、人、事,探:情、意,二、切分段层,辨段型 括段意 找线索 定顺序 并段群,三、赏析画面,明描写对象 寻 着 眼 点 理描写顺序 抓景物特点,四、领悟情理,体味文中情理 探究写作意旨,直接 间接,五、阐明思路,体会组材构思 思考段落功能 阐明思路,形 光 声 色 态,。课前导读,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

2、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作者朱自清的基本情况,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欣赏其散文名篇。 B 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说出文中景物的特点及所用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独有的语言美。 C 领悟作者借月夜荷塘所抒发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 A 使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说出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B 让学生掌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与同类文章做简单的鉴赏对比。 3 德育目标: 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朱自清先生当时心情的“不平静”,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知识分子的苦闷、

3、彷徨的心境,进而更直观的了解历史。,我所认识到的朱自清,毛泽东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代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走近作者,初探文意,思考:,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1.这篇散文写了什么?,3.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加以品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月夜独坐图,心里颇不宁静,离院去荷塘,交代夜游荷塘的原因,文眼,可是,朱自清“不宁静”从何而来呢?,家庭?社会?,1927年7月,朱自清向往“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看不到革命的出路,于是苦闷彷徨。,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

5、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小径漫步图,2.路上所见,光线由暗转明 心情由忧转喜,暗色:幽僻、寂寞、 蓊蓊郁郁、阴森森,亮色:淡淡的月光,为什么要说明小路平时的情况?,形成对比,衬托“今晚却很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6、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3.路上所想,作者心情逐渐变得喜悦,是因为什么?,环境的清幽宁静,哪一句起过渡作用?,独 处,“且”字写出了一份无奈,“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对比,整个句子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不被理解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便觉”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的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本句说明作者想躲开恼人的凡世,求得

7、短暂的安宁和自由。,作者已经从压抑不自由中暂时得以解脱,沉醉在美景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6.荷塘四周图,错落有致 阴暗迷朦,4.5荷塘月色图,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的喜悦是暂时的,蝉蛙如此热闹却不能感染,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7.8采莲盛况图,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片刻的欢欣却难以消解满怀愁绪,作者心情又再次归于不宁静.从想象的热闹的采莲的盛况中返回到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9.10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

8、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不宁静,欲求排解 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喜悦,愁思难脱 绵绵愁绪,欲超脱不能 复归于不宁静,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A.作者的行踪. B.作者思想感情.,行文思路1(行踪),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9、),写作思路探寻,行文思路2:,第一部分: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4-6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7-8 江南采莲,向往崇敬。,第五部分:9-10 回到现实,照应开头。,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作者月下独步所见之景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品味其中的美。,诵读感受美,1、思考:课文的4、5、6段分别重点写了什么?,第四段 月下荷塘,第五段 塘中月色,第六段 荷塘四周,2、语言运用的特色,诵读感受美,语言文字:优美典

10、雅,充满诗情画意,修辞手法:多用比喻、拟人,词语使用:叠词的使用,比较鉴赏美,比一比,比较鉴赏美,的荷塘上面, 的是的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地开着的,有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又如碧天里 的,又如刚出浴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曲曲折折,弥望,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般,凝碧,脉脉,荷塘上面,满

11、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改动后的文字,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比较鉴赏美,压缩法,荷塘上是叶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压缩法,替换法,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盛开着的,有含苞欲放的。,替换法,想象法,想象法,图画,图画,方法指导,品一品,

12、比较鉴赏美,联想法,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 田田的叶子,比较鉴赏美,联想法,羞涩地打着朵儿,袅娜地开着,荷塘 曲曲折折 荷叶 田田 舞女的裙 荷花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 流水 脉脉,比较鉴赏美,品一品,用叠词,突出广度,用叠词,突出荷叶多、密,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舒展的风姿,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比喻,忽明忽暗地闪烁,暗写月光柔和,比喻,露珠点点、冰清玉洁的美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扩大意境,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比喻,突出快速,

13、以静写动,拟人,静默而有深情,月下荷塘,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动静结合,素淡 静谧,炼字品味美,塘中月色,月光如水,黑影斑驳,侧面烘托,薄雾似纱,花叶若梦,杨柳如画,光影似曲,炼字品味美,正面写月,朦胧 柔和,塘上月色,朦胧 柔和,炼字品味美,示例,泻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照,泻,“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照” 字就没有

14、这样的审美效果。而“淌”虽有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来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泻”字写月光,好不好?能将“泻”用为“照”或“淌”吗?,品味词语,炼字品味美,月光,青雾,叶花,浮,洗,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纯洁素淡,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玲珑剔透,杨柳,笼,泻,生动传神,画,写出了月光的动态和流动感,继续赏析第五段出现的动词“浮”、“洗”、“画”字,“浮”这个动词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洗”字写出了雾之薄及雾在月色下

15、的状态。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画”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突出了影之美,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落下来的,反衬出月光轻盈荡漾。,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提问: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少过,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半里桥,曾经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是旧红板也每一条,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凉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与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荷塘里,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轻纱的梦,对于这满塘月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