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431331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2012湖南高考古诗文鉴赏题汇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20042012 高考湖南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汇编【2004】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6 分)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 摹 笙 声 , 而 说笙 声 来 自 彩 霞 之 上 , 通 过 想 象 中 的 奏 乐 环 境 之 美 , 烘 托 出 笙 乐 的 明 丽 绚 烂 。第二句

2、,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2005】1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 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

3、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划线句为答案)(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 ,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

4、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2006】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第 2 页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

5、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 ,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 “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 “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答案】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6、。【2007 年】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 分)示长安君 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案】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 )“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

7、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 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008 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漠

8、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3【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2009】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 分)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

9、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 分)答: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 “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2 分)答案:语淡情

10、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2010 年】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分)好事近 陆游湓 口 放 船 归 , 薄 暮 散 花 洲 宿 。 两 岸 白 蘋 红 蓼 , 映 一 蓑 新 绿 。 有 沽 酒 处 便 为家 , 菱 芡 四 时 足 。 明 日 又 乘 风 去 , 任 江 南 江 北 。【注】 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 “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 分)答: 4(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分)答: 解题指津 ( 1)赏

11、析字词妙用,宜从字词所描摹的景物特征及其所渗透的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同时思考其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题命题角度较大,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应知人论世,在理解全词情与景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本词上篇所写是东归江行途中所见美景,下片从表面上看,是抒发了作者安时处顺、放达自适的情怀,但结合陆游此时是离开蜀地抗金前线东归福建,文字底下难说没有无可奈何、只能如此的强作慰藉的抑郁愤懑。参考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2 分)“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菝、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

12、心。(2 分)(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3 分)【2011 年】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7 分)春暮西园 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句句写景,作者寓感时伤春之情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一二句写春雨过后乍晴,水漫池塘,本是陆地上的青草此时已弥漫在池墉里,呈现出雨后清新美好的景象,暗含作者对美好春色的留恋之情。后两句写经过雨打风吹之后,繁花落尽,天晴之后,引来蝶舞花枝间。表达了对春光逝去的依恋

13、与伤感。 (如白描、多运用色彩的词等角度也可。 )【试题分析】本题角度比较宽泛,既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也可从修辞手法落笔,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思考。考生应在平时复习中多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术语,规范答题的模式。【2012 年】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 分)度破讷沙 ( 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 诗。 (2 分)(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 分)5【答案】 (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注意:不少考生不能从景与情的关系上答题,所以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