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26655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疗法简介》ppt课件(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认知疗法,第一节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认知学派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是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计算机模拟与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派别。 认知学派的治疗观 认知派强调支配人的行为的是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结果,因此人的非正常行为是内部心理活动歪曲的结果,所以要改变人的非正常行为首先要改变他们的不合理观念。 认知疗法的目标 改变错误的信息加工过程,矫正那些使情绪和行为失调的信念或假说,你也郁闷吗?,你也想打人吗?,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那一刻我确实没有丝毫伤感的滋味,我满怀着希望,目送夕阳渐渐地消失,相思鸟轻快地掠过,刹那间不见踪迹。因为我和太阳有个约定,明天清晨它会

2、从天的另一端升起。铺天的云霞含笑不语,满面通红,那是火烧云般的瑰丽!,我们生活中 ,谁都会有情绪上的体验:高兴 、愉快、烦闷、痛苦。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情绪呢?,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遇到不好的事; 处于不好的环境; 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运气不佳; ,真的是客观上造成的吗?,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不同的情绪。 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的变化。 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 ,谁都会有情绪上的体验:高兴、愉快、烦闷、痛苦那么,究竟

3、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情绪呢?,遇到不好的事; 处于不好的环境; 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运气不佳; ,真的是客观上造成的吗?,面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感受,事件没有变 情绪却会随着人们对事件的认识的改变而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人非为事物所扰,乃为其观而自扰之。,认知疗法,改变认知,改善情绪,消除症状,认知治疗学家,艾里斯 Albert Ellis,第二节 理性情绪疗法,概观(247-249)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lbert.Ellis在50年代创立,简称RET,其中心目标是去除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以正确的信念引导行为。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

4、理论。 主要观点是:个体的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ABC 理论框架,事 件 (Activating events),认 识 (Beliefs),情绪和行为 ( Consequence ),ABC理论认为,对事件理性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二节 理性情绪疗法,一、基本理论 一)人性观 -人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的和社会学的倾向性,既有合理思维,又有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

5、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第二节 理性情绪疗法,二)ABC理论 爱比泰德“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他对事情的看法” 莎士比亚“世事无好坏,思想使之然” 中国古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A(Activating events)是指诱发性事件; B(Beliefs)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Consequence)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A:诱发性事件,C:情绪

6、和行为,B:对事件A的解释评价 (不合理信念),D:与不合理信念辩论,E: 正性的情绪与行为,合理情绪疗法模型,A.事 件,N.情绪改善,E.新认识,D.辩 驳,C.不良情绪,B.认识,旧认识,抑郁症认知模式,第二节 理性情绪疗法,三)非理性信念的特 征 1、绝对化的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之极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分为: 对自己、他人、对周围环境及事物三类,1、绝对化的要求 个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常与必须、应该、绝对、肯定等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成功”“他应该对我好”。 2、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以一当十,对自己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

7、,要么一无是处,一无所值是废物、无能者,要么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 3、糟糕之极 将挫折与困难扩大化,一件不幸的事发生就是一场灾难,认为世界到了末日。,第二节 理性情绪疗法,二、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第一,介绍理论知识 第二,找出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思维 第三,展开辩论 第四,建立新的合理观念 第五,练习与迁移,二、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检查非理性信念的策略 探询: “糟糕至极”“应该”“必须” 引导来访者寻找情绪背后的思想: “当时,你心理在对自己说什么?” “当时,你头脑中在想什么” 引导来访者完成句子 “你觉得他不爱你,那就” “你觉得考不到前五名,那就”,第二节 理性情绪

8、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 质疑式:直截了当质询当事人她这种信念是否有足够的事实根据; 价值式:质询当事人她目前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确有价值。 极端式:质询当事人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更新式:提醒当事人,“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是否也是一件好事呢?” 夸张式:故意夸大当事人的概念,使当事人看到它的不合理之处。,理性情绪疗法的其他技术和方法 角色扮演 合理情绪想象 击溃羞耻感练习(冒险去做原本担心别人的想法而不敢去做的事,前提是不伤害自己和别人) 认知家庭作业 合理情绪疗法的自助量表:先找出A和C,然后再找B。来访者可以从列有10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然后自己做D,对自己

9、所具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质疑式辩论。最后填写E。,例: 事件A:出席一重要会议,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晚了,心里顿时慌乱,抱怨自己无能。 情绪C:紧张、害怕、自责、沮丧 信念B: 1、我怎么这么差劲,连开会时间都会 搞错 2、我总是把事情搞糟,真无用 3、别人会认为我是一个大傻瓜 4、在众目睽睽之下迟到,真是丢人现眼,驳斥D: 1.每个人都会出现记错时间的这种情况 2错过开会时间,只能说明我不够细心,并不能说明我无用,许多事情我会是干得很不错的 3可能有人会认为我真傻,但只是少数认如此,大多数人会对我迟到持无所谓的态度 4迟到是不对的,别人可能会对我表示不满,但这并非糟糕透顶。我继续开会,继续我的工作

10、。 效果E:通过自我辩论消除自责,合理情绪疗法事例分析,从妈妈的遗物中得知了她有外遇,妈妈背叛了家庭,妈妈太不应该,不能原谅,羞耻、抑郁 不知所措,妈妈有另外一份感情,但她也爱我们,这是比较痛苦,而妈妈曾比我更痛苦、更难,可以理解、积极面对,第三节 贝克的认知疗法,一、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 贝克(A.T.Beek)认知治疗 模型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 的美国,他最初提出这种 认知疗法是从治疗抑郁症 开始的。 贝克认知疗法与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异同 相似相同:基本原理、步骤、方法 不同:贝克认知疗法采用言语质询和行为实验等方法检测当事人虚假的认知假说,从而纠正其原有的认知曲解。,认知发展模式,

11、(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第三节 贝克的认知疗法,贝克关于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功能失调性假设:不良的过去经验或精神创伤导致功能失调的认知模式。(关于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内在规则,心理障碍的易感基础) 负性的自动性想法 :情绪伴随、个体熟悉而无视、自发思想,自动化思维:模糊、跳跃的,自动化式的思维、推理及判断。,错误观点,不加注意而忽略,固定的思维习惯(不能加以分析批判),不适应行为。,负性自动思维 (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在特定情境下自动呈现在意识中的想法,常常不经逻辑推理突然出现,稍纵即逝。大多数患者往

12、往觉得这些想法很有道理,对其情绪影响甚大。,负性自动思维的解释,负性:这些想法总是和不愉快的情绪有关; 自动:想法突现在脑中,不是周密推理的产物; 负性自动思维的内容:可以是对目前经验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消极预期,或是对过去事件的消极解释; 具有无限追加性:一次偶然的失误被体验成重大的失落,一连串的自动想法频繁出现,抑郁障碍的认知曲解 (认知三联症),对自我的消极认知 对自己过去经验的消极解释 对自己未来的消极预期 消极的认知方式往往导致抑郁情绪及自我挫败的行为,自杀行为是这种逃避愿望的最显著的表现。,功能失调性态度 功能失调性假设分成三类: 成就(需要成功、高的表现标准) 接纳(被人喜欢

13、、被人爱) 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二 治疗方法,.建立咨询关系 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对求助者问题进行诊断;教育者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问题及思维过程。 .确定咨询目标 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应努力保持一致。,.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从而使求助者能够把他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把主动加以改变。 ()自我审查:就是鼓

14、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对于这些错误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技术:建议、演示和模仿,建议建立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 演示鼓励示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求助者把“我”的行为和观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角色”,使他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 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

15、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比如“我毫无价值”等等。 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技术都是逻辑分析技术。 从语义学的理论来看,说“我是个毫无价值的人”应是指与“我”有关的各种客体和行为都是无价值的,而这样的句子显然没有什么逻辑意义。因为你可以说“我上次做的那件事是没有价值的”,但你不能说“我的呼吸”、“我吃饭”等等都没有价值的。,因此,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16、,通过这种语义分析和转换,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求者把代表他深层错误观念的无意义的句子转变成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子,使他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的社会参照下来评价它们。,.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 等级任务安排将大的目标任务 分成若干个小块 每次完成一小部分 日常活动计划与患者协商安排患者每天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使每天每小时都有任务,并对任务难度(0-5级评分,0容易,5很难)、完成后的愉快程度(0-5级评分,0无愉快感,5非常愉快)加以评定,做好记录。,举例:活动愉快评估,时间 活动任务 难度 愉快程度 早上7点 散步 较容易 较愉快 上午8点 打扫室内卫生 较难 很愉快 上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