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4246498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2)主要线索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讲,整体

2、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典例导悟1】(2010上海单科T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解析】选C。吴于廑强调“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

3、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排除D。,【即时点拨】全球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故在复习备考时,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2.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

4、、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2)主要线索: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典例导悟2】(2011北京模拟)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

5、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 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说明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B. C. D.,【解析】选D。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为切入点考查看待历史问题的视角。新航路开辟宜考查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及全球(整体)史观,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可以从不同视角考查,故对;材料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体现的是文明的交融,立足于文明史观,“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除了体现文明史观外,还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由传统向现代演进),故对;材料内容中肯,

6、符合历史事实,没有夸大,只是视角不同,故排除。,【即时点拨】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3.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

7、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主要线索 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典例导悟3】(2011北京模拟)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

8、业者的合法权利,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本题从近代化角度考查清政府经济立法的意义。从题干材料看,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鼓励私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从近代化角度理解,D项符合题意。,【即时点拨】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有时还要付出一定代价。复习备考时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

9、现代化的探索。,4.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5.唯物史观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2)主要理论

1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典例导悟5】(2011佛山模拟)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

11、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故本题答案为C。,1.史料的分类 (1)第一种分法 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2)第二种分法 第一

12、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典例导悟6】(2011湛江模拟)“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 )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辨别历史的真伪,需要有历史的依据,单纯靠一种证据,历史结论难以成立,A、B两项说法片面,D项说法错误,C

13、项符合题意。,2.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典例导悟7】(2011浙江文综T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

14、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3.影响史学观点的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典例导悟8】(2011安徽文综T22)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纪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

15、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受主观因素影响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解析】选C。本题考查史学研究观点,理解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受时代、史观的影响。A项历史学也是社会科学,历史事实总是客观存在的,是确定的;B项不全面,解喻历史的不一定是历史学家,观点的不同也不仅仅是由主观因素导致;D项主要是强调对历史事实的解读而非历史真实性。C项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和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认识是不一样的,故判断C项正确。,1.姓氏起源: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的,从汉代开始,姓氏合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

16、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1)以国名为氏。如齐、鲁等。(2)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等。(3)以官名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便是此类。(4)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史、匠、陶等。 (5)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里、野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6)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7)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8)直接承袭姓为氏;(9)天子赐氏;(10)以次第为氏;(11)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12)以谥号为氏;(13)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2.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