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241022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0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教育与科举》ppt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教育与科举,参考书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钦定学政全书,第一节:古代中国人的教育历程,1950年代初,全中国6亿人口中有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超过95% 2005年还有一亿一千六百万的成年文盲,什么家庭的孩子有可能接受教育?,商周到秦汉:世业相承家学 司马氏的史学 汉书礼乐志曰: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 楼氏的医学,楼护“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粗”; 于氏的法律,“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定国少学法于父。” 西汉疏广曾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夏侯胜: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

2、如俯拾地芥耳。,士恒为士,农恒为农,工商各守其业。韩非子“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汉代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有田三十亩,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 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殷实之家,通常也只能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其他的孩子还是要从事农工商的本业。 刘交:“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接受教育的成本高,得书不易 西汉匡衡“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

3、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 东汉王充“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科举制时代:近世平民社会阶段,社会流动加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麦高温曾说:“中国人笃信教育。不论是高官或是平民,是富人或是穷人,他们对教育的看法都是绝对一致的。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家里太穷或是因为父母没有足够的威慑力迫使孩子去学习的话,孩子们是必须要去上学的。人们不必对这种观点的一致性感到奇怪,因为受教育是通向由政府给予的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于年轻人头脑中的狂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

4、种方式。”,河南鹿邑县的农家,“力田者仅菜粥自给,虽有聪颖子弟,亦不免失学。村塾之师聚童稚数十人于老屋中,仪节不立,咿唔莫辨,每至登麦,刈禾时辄罢业散去。九月复集则十仅三四矣。往往修脯不给,复布露而罢,如是者数岁,父兄病其无成,俾改习耕作,或操工贾之业” 学费虽低,但教学效果很差,弃学儿童多。胡适:“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因为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学生常常赖学因为逃学,先

5、生生了气,打得更厉害。越打的厉害,他们越要逃学”,学校,四姓小侯之学 私学:汉代书馆,明清私塾 王国维说:“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王充 “书馆小童百人以上” 明清私塾遍布各地 舒新城:行人在路旁能听到每10家就有一间小屋传出读书声。,私塾:散馆、专馆、义塾 散馆:私塾先生自己开设的学校。 包天笑,“学塾就设在第二进的大厅上。这大厅已是很古旧了,窗棂都朽坏,地砖也裂了缝。大厅是三开间,和卿先生只用西面的一间,里面一张方桌,一把圈椅,是先生坐的。桌子上一方墨砚,一方朱砚,以及墨笔朱笔,为圈点批评之用。此外还有一把戒尺,就是古名夏楚者,学生们则散坐在周转围,有的是方桌,一张方桌可坐

6、三人,半方桌则坐一人,较为舒适。椅子是方型,或长方型,如果先生家里没有这许多椅子,可能教学生们自己带椅子来上学。”,麦高温记述他所看到的南方一个村塾说:“中国人对校舍的要求是不拘一格的,只要它不违背传统观念,就允许存在下去。这所学校只有一间孤零零的、毫不起眼的房子,没有丝毫美感可言。屋内的地面脏乱难看,而且凹凸不平,这都是去年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的杰作。墙上没有地图、字画,四处污渍斑斑。唯一可以看出的图画是巨大的墨汁印迹,这是被未来的画家以初级涂鸦式的手法泼上去的。没有人来消除这些长年累积起来的厚厚的脏东西,也没有人去打扰在角落里自得其乐地结网的蜘蛛,它们自信任何时候都不会受到干扰。”,专馆:有

7、钱的官宦或富商家庭在自己家中设立学馆学塾,延请塾师对子侄施教 义塾:或者是某个宗族为族内子弟而设,或者是一种地方善举,为地方上无力上学的贫穷人家子弟提供上学的机会。 学田与助学基金,教师,汉晋经师、书师:“隐居乐道,不求闻达” 晋代杜夷于庐江潜县“闭门教授,生徒千人”;范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明清塾师:童生、秀才、举人 三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知识传承的自觉意识。包天笑说:“从前吴中的风气,既然进了学,教书好像是一种本业。并且中国的传统,我有知识学问,当然要传给下一代,而我也是从上一代传来的,如此方可以继续的传下去” 。 另一方面

8、,他们一边教书,一边准备各种等级的科举考试,也有教学相长的意思 第三,谋生,醒世姻缘传:“夜晚寻思千条路,惟有开垦几亩砚田,以笔为犁,以舌作耒,自耕自凿的过度。雨少不怕旱干,雨多不怕水溢,不特饱了八口之家,自己且还要心广体胖,手舞足蹈的快活。且更度脱多少凡人成仙成佛,次者亦见性明心。使那有利没害的钱,据那由己不由不人的势,处那有荣无辱的尊。那官府衙役,大叔管家,除非他寻上我的门来算计作践,这是说不得的,却不是我寻上他的门去求他凌辱。所以千回万转,总然只是一个教书,这便是秀才治生之本。” 蒲松龄,塾师的收入与待遇:散馆比专馆,秀才比童生多 清末民初山西举人刘大鹏,他于光绪二十二年馆在别人家里,每

9、年修金是一百银元 包天笑的塾师何先生每年议定的馆谷是十八块银圆,包家每年再额外给六块,一共二十四块银圆 胡适的两位塾师 刘大鹏日记,光绪十九年的情况:“(五月初八)半途遇一教书人,系业商而落泊者。备言所教童子五六人,每人送束修钱一千六百文,一年所得不满十千钱,糊口亦不够,何能养家乎。(十二月二十一日)锦轩言:其境遇甚穷,今岁所得束修除却饮食杂费,不过落二十余千钱,家中用度浩繁,所入不敌所了,将何以治生。” 专馆塾师的免费食宿:“有酒食,先生馔”,学校的日常维持,招生 开学与放假 上学放学:辰开申闭。四川地区每天放学三次,大概上午九至十点之间是早放学,下午三点左右是午放学,靠近黄昏时放晚学,胡适

10、 :“四叔是个绅董,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请出去议事或和案子,他又喜欢打纸牌,常常被明达叔公,映基叔,祝封叔,茂张叔等人邀去打牌。所以我们的功课很松,四叔往往在出门之前,给我们上一进书,叫我们自己念,他到天将黑时,回来一趟,把我们的习字纸加了圈,放了学,才又出门去。” 包天笑:“他的交友很广,他今天去看那一位朋友,明天又去看那一位朋友,自然这都是读书朋友。而且他的朋友时时变换,每年常有新朋友。又譬如你去访了那个朋友,那个朋友明天就来回访你了。家里并没有像现代的什么会客室,来访的朋友,便直闯进书房来了。好了,书房里来了一位客,学生们都停书不读,昂起头来听讲话了。那位不识相的朋友,甚而高谈阔,久坐不去。

11、还有拉着先生一同去吃茶,吃酒,先生推辞不脱,于是只得宣告放学。这时学生们,好像久坐议场里的议员,听得一声散会,大家都收拾书包走了。”,教育经历,上学年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安排。 通常是九岁。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幼童即学龄儿童,崔氏自注曰,谓九岁以上十四以下也。 王充6岁,其父就开始教他习字;张霸7岁时已学完了论语;范升“九岁能论语孝经”;东方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 入学年龄越来越早。明清时发蒙年龄已提前到五岁至八岁。 四川一地更早,“家长往往要在小儿满四周岁,再过四个月又四天送去读书。四和是谐音,据说到了四年四月四日发蒙,儿童

12、会更聪明,也更会读书。” 发蒙仪式,识字:汉代童蒙识字一般以急就篇凡将篇。宋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人生纲领与百科全书 何天爵评价三字经:“实际上是一种打油诗之类的东西。它由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广为流传的故事组成。本书的目的在于训导学生努力为父母争光,使祖宗显荣,光宗耀祖;要敬畏皇帝,做忠臣顺民;要锻炼良好的性格品德,不要与坏人为伍;要专心致志,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本书还包括其他方面做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等等。”,程度更高一些的识字课本是一些通俗类书,按照类别编排故事,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幼学琼林夫妇部语曰:杀妻求将,吴起何其忍心;蒸梨出妻,曾子善全孝道。张敞为妻画眉,媚态可

13、哂;董氏为夫封发,贞节堪夸。 胡适说:“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念的几本书虽然有许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遇着几句可懂的话。我最喜欢朱子小学里的记述古人行事的部分,因为那些部分最容易懂得,所以比较最有趣味。同学之中有念幼学琼林的,我常常帮他们的忙,教他们不认得的生字,因此常常借这些书看,他们念大字,我却最爱看幼学琼林的小注,因为注文中有许多神话和故事,比四书五经有趣味多了。”,张志公说:“这种通俗类书不是专供蒙学用的,但是对蒙学有很大的影响。每一种类书都包含历史地理医药等等各种常识,这些都是适合当时蒙馆塾师迫切需要的东

14、西。因为那时候的一个塾师,往往是一个村落一个地区里最高的甚至唯一的读书人,乡邻们只要有了需要动笔杆的事,就去请教学里的先生,所以几乎每个蒙馆塾师都得备一种通俗类书,才应付得了。这样,书里包含的有关蒙学的材料,也就成了他们教学的本钱。”,学习四书五经 汉代经书学习的顺序:先孝经论语,后专经学习 后汉书荀爽传说: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举孝廉,盖以孝为务也。张霸七岁时已读完论语,范升九岁能论语孝经,三国志邴原传注引原别传说:邴原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专经:郑众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宋以后学习顺序:先四书后五经。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蔡元培回

15、忆说:我读了三部小书以后,就读四书,四书读毕,读五经。 四书的顺序:包天笑“先读大学,次读中庸,然后读论语与孟子” 五经的顺序:诗书易礼春秋 包天笑的第三位塾师姚先生曾说:诗经、尚书、周易,更加使小孩子难懂,不如先读礼记吧。礼记有几篇较为容易明白一点。,麦高温:这些教材常常是晦涩难懂的,让人觉得提不起多少兴趣,它从不触及人的生活,而只是谈论一些抽象的道德和哲学问题” 麦高温断言:“中国的课本,也许是学生手中最枯燥最陈腐最古怪的东西了。书的作者恐怕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兴趣爱好。书的内容因单调而显得死气沉沉,既缺乏幽默又少机智,中国的小学生实在太可怜了。从书中他得不到快乐,只有无休止地灌输,努力

16、想把那些印刷得糟糕透顶的文字留在记忆里。而这些东西未必与日常生活有多大关系。” 印刷也很差,包天笑:“其时都是大本线装书,没有洋装的,所以每一学生,都是破破烂烂的一大堆。”,教学方法,个别教学法 蔡元培回忆说:那时候塾中以读书为主要功课,先生坐着,学生立在先生之旁。先生先读,学生循声仿读,然后学生回自己座位,高声读起来。 麦高温:“每个人都以他所能发出的最高音调,叫喊式地念着他的课文” 鲁迅:“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只教读不解释 蔡元培说:“读小书、四书的时候,先生是不讲的,等到读五经了,先生才讲一点。” 蒋梦麟回忆说:“我高声朗诵着不知所云的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念得烂熟。一日又一日地过去,课程却一成不变。一本书念完了之后,接着又念一本不知所云的书。接受的只是记忆力和耐心”。 胡适则通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