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4238999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析: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教学要求】,1、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

2、上书”。 4、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5、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6、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7、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8、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9、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0、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1、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知识结构】,戊戌变法,背景,过程,意义,特点,一. 背景:,【基础知识回顾】,1、世界潮流: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2、民族危机:甲午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使民 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 民族意识。 3、经济根源与阶级(政治)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

3、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 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基础知识回顾】,二、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通过这些活动,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

4、量、制造了舆论,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 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被誉为“岭南奇才” 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人物介绍,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时务报主笔 变法通议 创办国闻报 翻译天演论原富,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基础知识回顾】,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高涨,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袁世凯的出卖;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基础知识回顾】,四、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

5、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基础知识回顾】,五、特点重点是革新制度,

6、【基础知识回顾】,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六、历史意义,启蒙意义、爱国意义、进步意义,【要点解读】,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等的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

7、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要点解读】,借助孔子: 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厚,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 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 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当时的背景与其理论: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洋务运动失败,需要一种新的救国方案; 其理论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会引起极大轰动?,【要点解读】,林、魏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的贡献在于力图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长处、抵制外来侵略,而不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也不是资产阶

8、级思想。他们局限于船坚炮利和科技层面,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的是王蹈、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但他们的主张无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以康粱为代表的维新派,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提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学习西学、发展资本主义等主张,使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社会观念。,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是否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 如何理解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 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重点突破】,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 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

9、,以减少变革阻力; 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重点突破】,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其它重要原因: 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重点突破】,戊戌变法性质的分析,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10、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 (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从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4)从领导力量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重点突破】,特别提示,中国的

11、戊戌变法是在中国社会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败具有必然性,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重点突破】,【典型例题】,(09上海历史)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典型例题】,(09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

12、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

13、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参考答案: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课堂检测,维新派的目标正

14、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 (1898年11月25日),阅读下列材料:,(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参考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

15、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具体解释“已

16、成定局的悲剧”和图片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4分),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2分)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2分),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分) 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分)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3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3分) 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2分),根据所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历史上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2分) A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