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孔子的教》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237227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孔子的教》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讲孔子的教》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讲孔子的教》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讲孔子的教》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讲孔子的教》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孔子的教》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孔子的教》ppt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2006年12月8日,在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七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孔子墓,第四讲、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 四、论教育目的 五、论教育内容 六、论教学方法 七、论道德教育 八、论为师之道 九、历史的影响,一、孔子的生平与 教育活动,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孔子对我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由他的弟子汇编而成)一书中。

2、 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1、吾十五而志于学立志求学、习六艺 2、三十而立通六艺、编六经,开堂讲学; 3、四十而不惑收徒讲学,自成一派 4、五十而知天命从政仕鲁,周游列国 5、六十而耳顺回国受尊、编订文献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桃李满天下,享受晚年,(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1、教育与政治 以德为政; 2、教育与经济 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二、论教育作用,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 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

3、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3、教育与法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三、论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据史籍记载,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籍,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

4、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有教无类”与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教育等级制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四、论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学也禄在其中矣”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成为推动当时人们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是对奴隶制世袭制的巨大冲击,

5、有利于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学而优则仕”还是科举制的理论来源,二者有密切联系。,五、论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献、品行、忠诚和守信教育学生。 文献主要指传统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 品行、忠诚和守信实际上是指道德教育。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道德教育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而是贯穿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文化知识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文”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书”是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教科书,除乐散佚之外,其他儒家经典成为汉代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

6、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诗 态度温和、性情柔顺 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由孔子编辑整理而成,取其精华305篇,概称“诗三百”。 诗的特点是合乎周礼,内容纯正无邪。诗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反映各地平民和贵族的风俗习惯,多为抒情诗;“雅”(宫廷诗歌)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政治情况,有史料价值;“颂”(庙堂诗歌)歌颂祖先的功劳,格调庄严肃穆。 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名句欣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7、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2、书通晓历史、明达政道 又称尚书,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夏商周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礼治人之情、恭敬严肃 又称士礼或仪礼,孔子认为三代之礼,周礼比较完善,他依据周礼加以改良,编辑成一部君子必须掌握的

8、礼仪,作为教材。他要求学生“立于礼”。“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知礼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他要求弟子不仅学会礼仪,而且要理解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4、乐陶冶情操 、品性善良 又称乐经,与诗经相联,前者是曲调,后者是歌词。同时乐与礼也是密切相关,礼乐经常配合发挥为政治服务的作用,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乐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的品格。孔子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在秦朝焚书中散佚。 5、易明凶知吉 、事理精微 又名周易或易经,是一部占卜用的卦书,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6、春秋微言大义、褒贬有道

9、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根据鲁史和周史编辑而成,记载了上讫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和灾异等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人为便于学习,进行了阐述和补充,称为传。流传至今有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孔子教学内容结构图 *基本内涵四教:“文、行、忠、信” *课程设置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教材名称六经:“诗、书、礼、易、乐、 春 秋”,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 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六经中包含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和音乐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 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以政

10、治和道德知识教育学生,从而抑制了宗教的迷狂,有助于形成“以道德代宗教”的中国文化模式。 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所传授的知识局限于做人和从政,“君子谋道不谋食”,认为君子不必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有不利影响。,六、论教学方法 1、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求知的唯一途径。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学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弗思何以得?”。在论述二者的关系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不主张那种白日做梦般的思考。孔子强调“学以致用”,就是“君子学以致其道”。 这种

11、学、思、行并重的思想对后来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 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是“开其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是“达其辞”;“复”是“再告知”。,这里隐含两层意思: 一是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时,再给以及时的启发; 二是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

12、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3、因材施教(即“量力性”原则) 孔子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孔子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谈话法和观察法,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72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特殊才能,称为“七十二贤人”。,4、不耻下问、虚心笃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者治学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

13、对在治学过程中妄加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5、博约兼顾(或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学生要“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他主张知识面广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他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时就能左右逢源;但过于驳杂就会分散精力而不易深入,所以必须有一个中心将知识贯穿起来,能够“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博约兼顾就是要在“博”的基础上“约”,在“约”的统帅下“博”。,1、立志 孔子十分重视立志的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鼓励学生“志于仁”、“志于道”。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14、有杀身以成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孔子的激励下,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七、论道德教育,2、力行(重视道德实践) 孔子要求弟子不管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实践。他平时考察学生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主张“慎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如“子路无宿诺”。,3、中庸 孔子要求弟子为人处事应遵循中庸之道。朱熹注解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他认为中庸是君子必须具有的一种品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

15、惮也。”君子的行为处于中庸之道,小人却背离中庸之道。,4、克己内省 孔子要求弟子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批评;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时,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5、改过迁善 孔子要求弟子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八、论为师之道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这是教师的首

16、要条件,“学而不厌”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知识和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他一生为师,从未停止过学习。孔子终生好学乐学,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的弟子子贡赞美说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孔子是“诲人不倦”的典范,无论谁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从业信条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3、爱护学生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