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21369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56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学与教育研究,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与人的规律,教育与社会的规律) 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一)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客观)教育方针政策(主观) (二)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系统理论)教育实践经验(具体、零散) (三)教育学不等于教育科学 教育学(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有关教育问题的学科群),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学记 (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二)孔子 论语 (三)孟子孟子 (四) 荀子劝学 (五) 老子老子 (六)墨子墨子 (七)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八)柏拉图理想国 (九)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二)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 (三)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 (四) 德国教育家康德(17241804)的三大批判 (五)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六)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教育学的发展

3、多样化阶段 (一)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 (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国教师的教师” (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四)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 (五)德国教育家梅伊曼(18621915)的“实验教育学” (1901年) 拉伊(18621926)的实验教育学(1907年),(六)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 (七)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教育学(1939年):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

4、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八)中国教育家杨贤江(18951931)新教育大纲,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一)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1956年) (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3年) (四)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1975年) (五)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1972年),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

5、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三)学校教育的特点,1、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3、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全面深刻。 4、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一)教育者(主导) 1、定义: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2、特点:目的性、专业性 (二)受教育者(主体) 1、定义: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 的人。 2、特点:发

6、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能动性和主体性,(三)教育中介系统,1、定义: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2、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形态的多样性 (四)三者关系 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 受教育者,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本体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落(法)、沛西能(英) 观点:起源于动物本能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美) 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

7、识模仿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 观点: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具有平等性 3、教育内容是生产劳动经验 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我国的学校教育;欧洲的两种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和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内容),2、封建社会的教育,我国的学校教育;国外的学校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内容) 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1、两种类型:社会主义的教育;资本主义的教育

8、2、特征: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

9、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才,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社会舆论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3、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0、,(一)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界定 (一)定义: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 (二)组成部分: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二、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 (一)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二)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

11、阶段性,对不同阶段的人施以不同 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善于抓关键期 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三、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对象、手段、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 1

12、、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 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最为全面深刻 (四)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起决定),第三章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一)广义: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名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二)狭义: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

13、影响,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 (一)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二)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三)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四)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一)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二)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三)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二、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三)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14、层次多样化,第四节 义务教育,一、定义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要求。 二、关系辨析(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政策) (一)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 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方针组成部分

15、: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四、教育目的制定的影响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者的主观因素,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一、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 1、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康德、罗杰斯、马 斯洛 2、观点 (1)从个人出发,培养“自然人”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二)社会本位,1、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16、凯兴斯泰纳 2、观点 (1)从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2)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结果要以社会效率来衡量,二、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1、旧式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 (一)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二)1958年的教育方针 (三)1981年的教育方针 (四)1993年的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最早) (五)1995年的教育方针 教育法(最规范),二、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