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微生物的分类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因此,我们要认识、研究和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也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 分类学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分类、鉴定、命名,分类: 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根据现有数据建立系统的过程) 鉴定: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的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根据现有系统确定未知微生物分类归属的过程)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步骤之一),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地位,细菌过去归属植物界,自1974年以来,划为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种系分类的真细菌; 广义的细菌包括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狭义的细菌专指其中的细菌,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最具代表性 细菌的分类层次 与其他生物相同,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细菌在原核生物界的位置 《手册》第八版把细菌、放线菌、粘细菌、螺旋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归于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共设2门、6纲、19部分原核生物界(Kingdom:Procaryolae) 1.光合营养原核生物门(Photobacteria) 纲Ⅰ.蓝绿色光合细菌纲(Bluc-green Photobacteria) 纲Ⅱ.红色光合细菌纲(Red Photobacteria) 纲Ⅲ.绿色光合细菌纲(Green Photobacteria)第1部分 2. 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Scolobacteria) 纲Ⅰ. 细菌纲(Bacteria)第2至第17部分 纲Ⅱ.立克次体纲(Rickettsia)第18部分 纲Ⅲ.柔膜体纲(Molliculcs)第19部分,古细菌 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进化类别,其成员产甲烷、极端耐盐、高度嗜热,其细胞壁组成与细菌不同 这些极端微生物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早期产物,因此称之为古细菌 在兽医微生物学中,不占重要地位细菌的分类等级,属 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它属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属之间的16S rRNA序列有较大差异,差异应大于5~7%。
种 是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可以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与其它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 凡是16S 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亚种 是指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然基本性状基本相同,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为亚种,差异不明显的称为型新种 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种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菌株 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 同一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主要性状应完全相同,次要性状可稍有差异标准菌株 又叫模式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种和亚种指定模式菌株(type strain);,亚属和属指定模式种(type species);,属以上至目级分类单元指定模式属(type genus);,模式菌株应送交菌种保藏机构保藏,以便备查考和索取第二节 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的规定,采用拉丁双名法, 每个菌名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均为斜体 中文的命名次序 与拉丁相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属名 种名,种名 属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亚种 在学名后加上ssp.或subsp.(正体)。
新种 在学名后加上sp.nov. (正体)属名 通常是一个描述生物形态的名词或发现该生物的人名,词首必须大写 种名 表示该生物的某种特征、寄居部位或所致疾病等,字母须小写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埃希氏菌,拉丁文学名应该按拉丁文字母的发音规则读念,用英语读念是错误的第三节 细菌分类鉴定的标准,形态特征 培养特征 生理特征 生态特征 化学组成 血清学反应 遗传学特性,细菌分类依据,1.经典鉴定方法的指标 A. 基本形态: 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B. 细胞的形状、大小、结构和染色反应,,C. 细胞的群体形态,,D. 生化性质和生态特征,2.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类的依据:遗传特征,,第四节 细菌分类的方法,一、双歧检索条目分类法,细菌分类采用传统的双歧检索条目分类法 此法首选要在细菌的各种性状中,选择一项或数项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基本性质,作为分类指征,在最高一级的分类等阶上将细菌分成若干类别;然后在这些类别中选择数项次要性状为指征,将细菌作次一等阶分类,依此类推,一直划分到种。
人为影响因素多,但实际临床检验很实用二、数值分类法,原理 根据数值分析,借助电子计算机,将拟分类的细菌按其性状相似程度归类定位各种性状同等重要,应用多菌株比较 所选性状越多,正确性越高,至少要达到100个,否则易误判优点:科学、规范 缺点:需要电子计算机,1、《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D. Bergey(美国细菌学家),1923年第1版,1994年第9版2、《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Holt(美国细菌学家),1984-1989年编写完第1版共4卷,2001年开始发行第2版共5卷第五节 细菌的分类体系,3、Balows等编著的“原核生物” ( The Prokaryyotes ) : 第二版,1992,可弥补伯吉氏手册的不足 4、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IJSEM ):是细菌分类命名的世界公认的权威期刊,由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于1901年创刊出版。
第六节 细菌的鉴定,一、分类培养,一般只有纯培养的细菌才能进行鉴定二、鉴定方法,除按表型特征、DNA同源性或rRNA序列比较等方法鉴定细菌外. 其他方法,如测定细菌的脂肪酸组成,用气相-液相-质谱分析细菌的脂肪酸谱,每一种细菌的脂肪酸谱是恒定的,可重复性好,因此此法可用于细菌的鉴定或分类,往往结合常规方法参照应用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用PCR技术检测鉴定细菌用商品化的细菌鉴定试剂盒,取代自行选择若干检测项目细菌学诊断,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避免杂菌污染,运送注意保存,不同期不同标本,用抗菌素以前,采集病变明显部位,标本必须新鲜,,,,,,,,,,,,,,细菌的革兰染色,,,病原菌的检查程序,药物敏感试验,,,,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明确诊断,,初步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