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40101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村监生院杵答和鸡谈考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丁村监生院“杵答”与“鸡谈”考释周戊丁襄汾丁村民宅的一号院又叫监生院,堂号为忠恕堂,是丁村第五世丁琴和他的儿子丁克长用了四十五年的时间建造的一座二进院落,竣工于清乾隆五十四年。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为监生,一号院之所以叫监生院是因为丁琴、丁克长父子均为清乾隆年间的监生。监生院大门两侧的抱框墙内镶有六角砖雕楹联一副,上联是“庭中寻杵答”,下联是“牗下听鸡谈”。笔者之所以要考释这一副对联,是因为有好多游客对这幅对联的解读与监生院主人撰联的本意不符,有些甚至是世俗化的解释。如某地方杂志刊登的一首小诗其中有一句“场厦里传来了杵答和鸡谈声”,网上还有一篇探讨监生院对联的文章称

2、“杵答”为庭院中家庭妇女杵布的声音,称“鸡谈”为院子里鸡鸣咯咯。笔者以为丁琴父子同为监生,他们以秉受儒家文化熏陶教育的封建知识分子身份,建造一座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豪华宅院,很难让人想到会用对联表现的是一种农家田园乐趣。基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埋首书海,孜孜搜检,以期寻得丁琴父子撰联的本意和他们的人生期许。先说杵答。仇晓风先生在明清晋商建筑经典-丁村古建筑群(三晋古民居建筑新论三晋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82 页)一文中称“杵答是杵歌和答腊鼓,一为歌舞,一为乐器。”认为“杵答是民间歌舞,他不敢和宫廷乐舞相比,体现了与主人相适合的身份地位”。仇先生把“杵”理解为“杵歌”是正确的,但是对“答”的

3、解释就不恰当了。因为答腊鼓是古代龟兹等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如果把“杵答”解读为两种乐器,首先和下联的“鸡谈”不对仗,其次答腊鼓后来即使传入中原,我们晋南也没有这种乐器。再者对于含蓄的中国人,特别是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丁家父子让他们在自己的庭院里唱着杵歌敲着答腊鼓,这是不大可能的。“杵”为杵歌,最早见于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大礼:“自嘉会门至丽正门,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辂之往来。每队各有歌头,以彩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左转襄公十七年载有杵歌一首:“筑者讴曰:泽门之皙,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2”可见杵歌是一种由最早的类似于劳动号子的民歌慢慢演变为一种为社会大众所认

4、可的乐曲的,后世用杵歌来指儒家六艺之乐。答为唱和、答和,丁氏父子以杵歌答和来表现他们对于传统礼乐的遵循和恪守,是封建士大夫对于儒家倡导的礼乐和合的褒扬和呈现。有些读者把“杵答”理解为捣衣声或者是在石砧上用木杵杵布声,用在这里是不妥的。北周庾信夜听捣衣有“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南朝宋谢惠连的捣衣诗中有“檐高砧声发,楹长杵声哀。”唐孟郊的闻砧诗中有“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唐贾岛答严大夫有“今夕秦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前蜀李珣的定风波令词中有“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这一片充溢着凄清哀怨之情的捣衣杵布声所表现的对于亲人的思念岂是监生院父子的生活写照亦或是

5、他们的人生追求?再说“鸡谈”。“鸡谈”源于“鸡窗”,艺文类聚卷九一引用了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故后人以“鸡窗”指书斋。试举几例:唐代罗隐的题蓑溪张逸人所居诗中有“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钩。”宋代的范成大在嘲蚊四十韵中有“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清代的孙道乾在小螺庵病榻忆语中有“还期他日,鸡窗映雪。”“鸡窗”旧指书斋或书房,后读书人在自己书房和人谈经论道就成了“鸡谈”了。唐卢照邻在南阳公集序中的“爱客相寻,鸡谈满席。”就是志趣相投的耆宿硕儒聚集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圣贤

6、先哲的玄妙之言。丁琴父子以“鸡谈”来再现自己精研孔孟程朱之理,与同道知己畅谈于书斋的情景,无疑是一种士大夫高雅的生活写照。有的读者把鸡谈误以为是鸡鸣或鸡唱,而鸡鸣和鸡唱都指的是天明之时的鸡叫,如诗 郑风 风雨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再如南朝宋鲍照的行药至城东桥有“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唐刘禹锡的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有“霜凝南屋瓦,鸡唱后园枝。”如果“牗下听鸡谈”是窗下听鸡鸣的话,那么监生院的监生父子真是愧对了监生的称号了。考释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已经走进了监生院丁琴父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向往了。那就是忠恕堂里充溢着清雅的酬唱答和的礼乐之声,监生院里传来了鸿3儒高士说经论道的玄妙高论,表现的是封

7、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样态和理想追求。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应该更接近丁琴父子撰联的本意。为了更好的理解监生院的这一副绝联佳对,笔者索性把监生院大门庭内外的匾额一并考释,进而加深我们对丁琴父子苦心营造的庭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良苦用心的理解。大门右侧有一小侧门,门楣上有砖雕“巽达”二字,巽是六十四卦的一个卦名,它的卦形为“ ”,易说卦曰“巽,东南也。”易蒙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孔颖达注疏曰“巽谓顺貌,巽者外迹相卑下也。”巽卦传曰“旅而无所客,故受之以异,巽者入也。”也就是说要有进入他人心中的谦逊态度,才会被接纳,找到安定的场所。彖曰有“重巽以申命,刚巽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

8、人。”巽卦是两个巽卦上下重叠,重巽是顺之又顺的意思,对于顺从的强调是三令五申,反复叮嘱的。巽卦上爻九五为阳爻,在上卦得中,喻刚毅而又顺从中正的原则,所以志向能够行之于天下。初爻为阴爻初六,伏在阳爻的下方,喻柔顺从于刚,是过度谦卑的卦象,因此巽是谦逊顺从的意思。而“达”为通达事理,吕氏春秋 不屈 有“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有“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晋王嘉拾遗记 前汉上有“悠哉杳昧,非通神达理者,难可语乎斯道矣。”隋王通中说 事君曰“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礼记 礼运 有“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宋朱熹注

9、疏:“达顺者,致和也。”通过考释可知,由于后天文王八卦排方位时巽卦位于东南方,所以丁琴父子在东南门上镌刻的“巽达”是谦卑恭顺,中正致和的意思,以期遵循易理周礼之道,而不是东南方迎薰之门,喻通畅无碍之意。按中国传统建筑学的概念东南方为吉门,西南为凶门,所以中国民宅几乎所以的院落都让西南方缺角以避凶邪,或者在西南角盖茅厕以祛除邪祟。监生院将面阔三间的门庭向东缩了两米使东南角成为缺角很可能就源于此八卦之理。监生院主体竣工后又在院落缺角处重新盖一小院,供下人居住,开门与大门东侧的小门相对应,只是匾额的花边不同,匾额上题“方便”二字。“方便”原是佛教用语,是“方便门”的简称。“方便”的原意是用灵活的方式

10、因人施教,4使之了悟佛法真义,随机度人入三宝法门。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 ,思远朝廷之事。”四游记唐三藏启程往西:“太宗皇帝大开方便之门,广运慈航舟楫,普济苦海众生。”唐姚合秋夜寄默然上人:“赖师方便语,渐得识真如。”坛经 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维摩经 法供应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可见“方便”是丁氏借佛教教义心存慈悲慈航普渡、了悟人世欣喜悲苦而自诫心存善念、善待他人以期完成封建士人所追求的“修身齐家”的初级目的的。从“方便”门进去右拐小门里侧镌有“曲引”二字,文选 马融:“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察变于句投,以知礼制

11、之不可逾焉。”李善注疏曰“引亦曲也”。三国魏嵇康在琴赋中有“曲引向阑,众音将歇”。这里的“曲引”也有做“曲操”的,如后汉书 曹褒传“歌诗曲操,以俟君子”。“曲引”与大门外侧的“杵答”相互对应,皆为音乐,即儒家六艺之礼乐也。从“巽达”门进去左拐小门的门楣上镌刻有“旁通”二字,易乾:“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孔颖达疏注为“言六爻发越挥散,旁通万物之情也”。唐元稹李拭授宗正卿等制:“佥以虔度文学儒素,旁通政经,执宪南台,挺直不挠。”可知“旁通”是遍通和通晓的意思。郑观应盛世危言 训俗“所讲以圣论要言为主,而以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旁通曲鬯,务求有当于人心”。至此可以清楚的明白丁琴父子的“旁通”的真正要义就

12、是要通晓孔孟思想和程朱理学的。走进监生院大门,仪门楣框上有阳刻“履中韬和”四字,“中和”源于四书之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性之未发,无所偏颇,故谓之中;性之已动,发皆中节,情之正,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谢承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2004 年 4 月,人民出版社,第 126 页)中庸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后世儒家皆以“中和”为其确立宇宙观、人生观的指导原则。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齐家,为人处世,莫不以致中和为终极目标。5“履中韬和”的背面刻有“宇坦心摅”四字,“宇”是胸襟、气度的意思,庄子 庚桑楚:“宇

13、泰定者,发乎天光。” 王叔之释曰“宇,器宇也,谓器宇闲泰则静定也。”后以后人用“宇量”称人的气度胸襟。晋司空郑衮碑:“于铄元侯,则垂天象,弘操岳峻,宇量深广。”旧唐书 代宗纪:“玄宗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鲁公宇量迈古人,世所共悉也。”可知“宇坦”即胸襟坦荡,气度高迈之意。“摅”原意是舒展之意,汉王逸九思 守志: “焉陈诚兮效忠,摅羽翮兮妙俗。”文选班固:“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吕向注疏“摅,舒也。”丁氏父子此处“心摅”为内心闲适,神志淡舒之意,是他们个人修养的现实写照。下面谈谈“忠恕堂”的“忠恕”二字。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

14、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自己对忠恕的解释。 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无慕外之心,正己而不求于人,和而不同,中而不倚,这就是忠恕,就是丁氏父子谨力恪守的儒家道德和身体力行的立身规范,就是丁琴父子以忠恕堂为堂号的真正原因。至此对监生院的楹联和门楣匾额的考释便可以进行简单的归纳了:“庭中寻杵答”表现的是主人对儒家六艺之雅乐的向往和钟情;“牗下听鸡谈”是主人和来往的鸿儒耆硕在书房谈经论道的陶醉情景。“巽达”为谦卑恭顺、畅晓事理

15、;“方便”为心存善念、宽待他人而修身齐家。“旁通”为谨遵圣人之道,通晓程朱理学,完成向往圣贤的心理准备;“曲引”为操曲诵礼,恪守礼制,以期在精神上接近圣人。“履中韬和”是对于儒家“中正和合”理念的彻底忠诚和无条件践行;“宇坦心摅”为心地坦荡、意淡神舒,它是主人在谨守恪遵儒家礼教文化后的终极目标,即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最好注解。可以说整个监生院蕴蓄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充溢着无限的传统思想的圣哲光芒。笔者以为只有我们从丁氏父子的身份出发,结合他们所尊崇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便可以感受到监生院主人营造的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6使我们走近忠恕堂主人的内心世界,窥见他们的人生追求和处世风范,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进而深深的惊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向往于忠恕堂主人不凡的高洁修为和执着的终极向往的。2015.5.29 草于书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