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政策解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972573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转移政策解读(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0技术转移政策解读:美国与中国,柳卸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大纲,1.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 2.美国技术转移的发展 3.中国技术转移的发展 4.启示,2,什么是技术转移,科学技术从个人或组织向另一个个人或组织转移,实现技术应用的过程(Jain, 2011). 转移的条件:新技术拥有比较优势, 对客户有显著的性能改善和价值提升.但可能价格更高. 技术转移是使命取向(mission-oriented)的科技机构的本质使命. 技术转移的有效性是衡量使命取向科技机构生产率的重要指标. 组织,制度和战略规划的障碍会限制技术的转移. 存在着好的技术转移的方法. 如用户的介入有助于

2、技术转移,影响技术转移的关键因素,国家政策,法律 公司政策 市场需求 产业的科技基础 研究开发成果的质量 教育水平 资本的丰富程度,表2-1 技术转移有效性评价模型中的维度分析,资料来源:Bozeman(2000),图2-2 政府公共研究机构向产业转移技术的过程模型(Shama,1992),二.为什么需要技术转移的国家政策,科学技术能够自动转化为产业创新吗/ 观念:线性论的被否定. 国力综合竞争:从天上掉下到创新内生的转换要求 投资者产生的后果:企业投资不足,由政府投资产生的必然后果 进化论观:科技不确定性:大量的科技需要经过多样性的竞争而寻找最优者.,7,从科技到产品,8,技术是商品?,19

3、85年1月,国务院发布技术转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技术是商品,可以转让和流通,由此开启了科研院所和高校向企业开展技术转移的大门。 1993年3月30日,由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七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实施税收优惠,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转化科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自主权,妥善解决集体性质高新技术企业中历史遗留的产权关系不清问题;各地方、各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人员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科技

4、开发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切实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环境条件。,9,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science & technology achievements)一词具有中国特色,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市场经济时期,其内涵在不断拓展。科技成果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从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比如,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该定义将“科技成

5、果”表达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的综合。在实践中,二者的转移转化过程和规律有一定的区别。 国外学者通常用“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表达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世界经济百科全书将技术转移诠释为构成技术三要素的人、物和信息的转移;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将“技术转移”定义为系统知识的转移,是从产生知识的地方转移到使用知识的地方,转移的内容不是一种设备,而是涉及到信息、知识、专利等软件,转移的目的不是

6、为了展览,而是为了能得到运用,其转移的技术一般较已有技术更为新颖、更加先进。技术转移不单指科技成果的转让, 也不单纯是技术市场上的技术贸易,它既指科研成果、新工艺、新方法、专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指已实施了的成熟的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的梯度转移。,10,官员,有技术成果一说吗? 科学技术需要强调转化吗? 你企业做什么的?,转化的不同阶段,(1)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2)技术成果通过开发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即设计-试制-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等; (3)新技术在小范围应用成熟后向更大范围的推广扩散(文兴吾,2004)。,12,成果转化的8

7、大方式,(1)技术许可。通过技术市场把技术从发明者或拥有者手中转移给接受者,即大学和科研院所拥有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允许企业在工业中应用该科研成果。 (2)技术合作。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合作还包括双方互派人员访问或学习。 (3)技术外包。包括企业委托大学或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业开展的技术研发活动。 (4)技术服务。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企业进行技术帮助和指导。 (5)技术购买。企业购买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技术购买还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向企业流动。技术购买还包括企业对技术设备和软件的购置。 (6)技术创业。主要指科研人员的通技术创业或技术入股。 (7)企业孵化

8、器。 (8)信息传播。包括文献信息、数据库信息,可通过现场、会议或新闻媒介交流技术方面的经验、技能或进行样品、样机的展示,或通过报刊、杂志、书籍、音像等资料等形式传播,这种方式由于传播的信息具有分散性和隐性等特点,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或模仿能力。,13,三.转移转化的相关理论,产权论, 明确成果的产权是实现交易与转移的核心 产权论的核心认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是对科技成果的产权的确认,然后由市场来决定成果的转化。知识产权的制度是第一个对科技成果进行产权确认的国际法律体系。它明确了发明人拥有发明的知识产权。这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成果的转移转化。,14,组织功能重叠论:“三螺

9、旋”理论,Etzkowitz & Leydesdorff(1995)基于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大学、产业和政府关系的创新系统理论“产学官”三螺旋(The Triple Helix)理论。与创新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不同,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交迭”(overlap)才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三方组织的联系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通过各参与者的互相作用,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推动创新螺旋的上升(涂俊和吴贵生,2006)。 根据“三螺旋”理论,大学、产业、政府之间通过组织的结构安排、制度设计等,能加强三者间资源与信息的分享沟通,从而提高

10、科技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能。 尽管该理论在研究框架的普适性、内在机理分析上的科学性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但被广泛认为是当前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也是分析大学、产业、政府间关系的主流理论。,15,三种范式,在三螺旋的研究历程中,Etzkowitz & Leydesdorff(1995)的开创性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们根据知识流动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三螺旋的三种范式国家干预主义模式(etatistic model)、自由放任模式(laissez-faire model)和重叠模式(overlapping model)。在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中,民族国家包括了学术界和产业,并控制两者之间

11、的关系; 自由放任模式的结构是由分离的制度领域组成的,强的边界将政府、产业和大学领域划分开,在领域之间有高度确定的边界关系; 重叠模式是通常意义上的三螺旋模式。在部分重叠的制度领域意义上说,重叠模式正产生一个知识的基础结构,每一种承担其他的角色,在交界面上出现混合组织,也就是说大学、产业和政府三种制度领域除了完成他们的传统功能外,还出现了重叠,如大学创造一个产业半影,或完成作为一个区域或地方创新组织者准政府角色(方卫华,2003)。 一般地,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常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市场经济体制较完善的国家则通常才有重叠模式(如硅谷)。,16,信息论:知识是信息,信息商品的特点,自20世纪60

12、年代开始,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对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信息经济学研究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ntion)(即某些市场行为者拥有另一些市场行为者不具备的信息)条件下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Arrow,1962)。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交易前信息优势方可能会故意隐藏信息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信息劣势方则可能受损,由此也给市场交易带来困难;交易后也会由于对方不负责任而影响了交易的效果(刘斌和连燕华,2001)。随着理论的发展,在不完全竞争市场行为分中开始引入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研究在给定信息结构下什么是最优的契约安排不同的是,博

13、弈论研究的是在给定信息结构下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张维迎,2001)。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信息环境有待改善,科研机构、生产机构与政府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相关人员在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流动对保持技术转移中信息及时有效沟通起到很好作用,技术成果随载体(技术信息与人员)一同转移是解决技术转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有效方(朱稼兴,1997)技术信息作为一类特殊信息,同时也是一类特殊的公共品,生产成本高但复制成本低,因此中国情景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通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递,既克服技术供给方在技术知识的科学性、效用等方面对技术需求方的信息隐瞒,同时克服技术需求方在技术转化

14、的风险性、成本等方面对技术供给方的信息隐瞒,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17,18,四.美国的技术转移法律,背景 1.Bayh-Dole 法的背景 2.美国1980创新法案 3.1982-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act 4.联邦技术转移法1986 美国联邦政府实验室的技术转移 1.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 2.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FLC) 3.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TIS),19,背景:从科学政策到创新政策,20,科学政策:基础研究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 创新线性论流行的年代,克里斯托夫弗里曼认为,贝尔纳(Bernal,1939年)首先将科学政策视为一个独

15、立的政策领域。贝尔纳是衡量英国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先行者。他确信研究与开发投入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福利,因此强烈主张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在美国,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在1945年所作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中对美国战后科学(以及技术)政策提出了明确的定义。这份报告将科学政策的任务定义为对国家安全、卫生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布什着重强调了对科学的投资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21,实践,导致科学政策实现突破和对研究的公共投资出现增长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 洛斯阿拉莫斯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强调了科学和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令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进行大量投资的

16、想法变的看似可行,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增加对科学投资的压力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军备、航天竞争中又被大大增加了。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这给西方,特别是美国带来了格外巨大的压力,导致其对防御和空间研究进行大量投资。,22,强调科学是国家竞争力的优点与局限性,美国:大学和大企业都注重基础研究. 通信产业的发展引发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领域。在AT英国对政府研究机构的私有化改革.,23,24,美国的技术转移法律:从科学政策到创新政策,1.Bayh-Dole 法 60-70年代,争论: 联邦政府在促进工业采用新技术方面很不成功. 原因:政府不把政府资金资助项目的所有权让渡给发明的组织(大学或研究所).相反, 政府保留权利, 而且, 将这些发明权利通过非排他性的许可任一想应用专利的人得到这些专利. 公有投资,公有组织,公有知识产权,目标是促进技术转移,但实质上不利于技术转移? 结果: 公司对政府的专利并无排他性权利去制造和销售这些产品. 导致企业不愿意去获得这些专利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