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964277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与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格拉底与孔子 一代宗师,两种风范,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周巩固教授,2,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苏格拉底与孔子是古代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先哲”和宗师,这两位宗师巨匠的差异不同之处,分别典型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两种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相同之处是他成为一代宗师的主要原因,相同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论述上是次要的;两人的差异之处是深层面的,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在论述上也是重要的。,3,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相同点,4,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职业相同,都是传道授业的教师。 苏格拉底与孔子不仅在中西思想史上是伟大的精神导师,而且,他们本身的职业就是受人尊重的教

2、师。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没有开办正式的学校,他们收徒讲学,皆属个人行为。他们的讲学活动也绝无功利性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授知识和美德,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他们几乎不收学费,苏格拉底偶尔接受学生的资助;孔子也仅接受学生的一点“束修”(肉干)而已。,5,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城邦混战、天下纷乱、但文化思想却异彩分呈的轴心期时代时代。 孔子生逢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的春秋乱世;苏格拉底的盛年正值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持续之时。时世的动荡与纷乱使这两位东西方的先哲先圣都怀有育人济世、超越世俗人生的远大抱负,在这种追求之中,两人分别在中西方的历史中成为最具有

3、人格感召力的人。,6,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潜心致力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法律、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诸种问题,而对于宇宙万物的自然、物理问题则没能顾及。 苏格拉底早年曾当过土地的计量员,也曾涉猎过物理学,但苏格拉底对此毫无兴趣。他同那些智者学派一样,“把哲学从天国带回到人寰”。 苏格拉底对于宇宙自然的态度:“我与物理学的探索毫无缘分”。(申辩篇) 孔子注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秩序的研究与阐述,远离对自然的探索:“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7,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认知态度上都具有一种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风范。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4、。”苏格拉底曾被希腊德尔菲神谕说成是雅典城邦最富于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对此解释道,神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他明白自己实际上是一无所知。,8,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是“述而不作”,他们的言论和思想都是在他们死后由他们的弟子追录。 作为古代中西方的一代宗师,苏格拉底和孔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平时与学生在一起,注重的是言传身教,而没能或者说是无暇著书立说。他们二人的思想和学说都是依靠他们各自学生的记述为我们所知。苏格拉底的言论和思想经过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斯多德的记述整理为后人所知;孔子的言论和学说则通过他的弟子的记述而成论语,再经由子思、孟子和荀子的

5、阐述而理论化。,9,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苏格拉底与孔子都尽心竭力地忠诚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之、践行之,并为之献出生命或潦倒终生。 他们的理想和追求都不能见容于时世,孔子或许由于“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的缘故,数番困厄,“累累若丧家之犬”,最终抑郁而终;苏格拉底以其明晰的理性洞见雅典民主政治的沦落,自喻为使人警醒的牛虻而不惜得罪雅典的多数民众,最终被雅典的陪审法庭宣判并执行了死刑。他们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亦使得这两位中西先哲可叹可敬。,10,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除了以上这些相同之处,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是中西方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及思想,

6、以后成为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道德礼仪、行为规范等等,已深深融入并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层面之中,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和深远,苏格拉底死后,希腊不仅形成了哲学上的小苏格拉底学派,而且苏格拉底所阐述的思想和观念经过柏拉图、斯多亚学派、基督教的发扬光大和转载传承,成为西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及思维方式的主要来源。单从这一点上,苏格拉底与孔子就构成了可比性。,11,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尽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把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视为轴心时代希腊与中国的杰出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人生、对道德知识

7、的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若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以后中西文明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基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在中西文明史上奠基者的地位,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诸多方面的同与不同,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特点和差异。,12,不同点之:服从法律与恪守周礼,13,服从法律,苏格拉底与孔子在城邦政治中所追求的目标存在着差异:苏格拉底认为城邦安定局面的存在和持续,需要公民无条件地服从法律;而孔子则认为,理想国家的制度就是西周盛世,因此主张恢复周礼。,14,服从法律,苏格拉底主张: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就是遵守法律,他认为一个公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法律,“守法就是正义”。 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说的

8、法律不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随意制定的人定成文法律,而是组成城邦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制定的一致的协议。城邦与法律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法律脱离了城邦就不能成为法律,而一个城邦若没有法律也不能称其为城邦。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一个城邦的基石。,15,服从法律,由于这样的法律是人民志同道合的产物,它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所以城邦的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遵守法律。 苏格拉底同大多数智者一样,已经把自然法与人定的法律区分开来,只不过他没有象某些智着那样,把自然法与人定法对立起来,视为一种不相容或敌对的关系。苏格拉底认为,无论是神定的自然法,还是人定的成文法律,都必须考虑到正义,

9、正义性并不只是立法的标准,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质。,16,服从法律,当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希比亚追问苏格拉底有关正义的学说是什么时,苏格拉底对他说:“我认为,不愿行不义的事就足以证明其为正义,如果这一回答还不能使你满意,那么下面的回答或许也不和你的心愿:我确信,凡合乎法律的就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既然认为法律中已经包含了正义的概念,所以遵守法律就是履行了正义。,17,服从法律,以含有正义性的法律来治理城邦国家,是苏格拉底全部政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含有正义性的法律不是来源于统治者的规定,而是来源于城邦人民的意愿,这种意愿符合城邦人民的利益,是人民利益一致的最高的反映。 苏格拉底心中

10、最高的法律是神定的法律,也就是自然法。,18,服从法律,苏格拉底在与希比亚的谈话中曾论及一种所有人都一致遵守的不成文法,苏格拉底将其称之为神定的法律。比如孝敬父母、不与父母结婚乱伦和以德报德等等。这是自然法的雏形,是早期自然法理论的发端之一。所有的城邦的法律都必须与神定的自然法律相一致。 苏格拉底号召人们服从法律,并不意味着他主张政府的任何随意规定和命令都是法律,都必须遵守。苏格拉底是古代西方理性主义的先锋。他更强调城邦公民意志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他仅是从城邦的治理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来阐述他的公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法律这一主张的。,19,服从法律,在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上,苏格拉底一方面强调公民

11、遵守城邦法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把它与公民们的同心协力(或志同道合)联系起来。在苏格拉底看来,没有公民之间的同心协力,国家就不能很好地治理,家庭也不能够幸福。 苏格拉底所说的公民之间的同心协力是建立在所有公民都服从和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而达成的,它并不是指公民的爱好、兴趣、意见和观点应该整齐划一。,20,服从法律,“你考虑过没有,拉西第蒙人的来库古如果不是在斯巴达最牢固地树立了遵守法律的原则,那就绝不会使斯巴达与别的城邦有什么不同,在各个城邦中,那些最好的统治者总是把对法律的服从看作公民的最大义务,难道这一点你都不懂吗?一个城邦的公民越是遵守法律,它在和平时期就越幸福,在战争时期就越坚定。而且,

12、对城邦来说,同心协力是最大的幸福!这样的城邦议会和长老们经常劝导他们的人民要同心协力。”,21,服从法律,“在希腊到处都有要求人民立誓同心协力的律法,而各个地方的人们也都在立誓这样做。但我认为,其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既不是为了让人民选择同一合唱队,也不是为了让他们赞赏同一个笛子吹奏者,也不是为了使他们都喜欢同一个诗人,也不是为了使他们都欣赏同一种事物,而是为了使他们都遵守法律。因为凡人民遵守法律的城邦就最强大,最幸福,但如果没有同心协力,任何城邦也治理不好,任何家庭也管理不好。”,22,服从法律,“作为一个公民,除了遵守法律,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使自己少受城邦的惩罚、多得到国人的尊敬呢?还有什么方法

13、能够使自己在法庭上少遭失败、多获得胜利呢?人们愿意信任并把自己的钱财或子女托付给谁呢?除了按法律行事的人以外,全城邦的人还能认为谁是更值得信任的呢?父母、亲属、家奴、朋友、同胞或异乡人能够从谁的手里更可靠地得到公正的待遇呢?敌人在停战、缔约或和谈时宁愿信任谁呢?除了遵守法律的人以外,人们会愿意做谁的同盟者呢?同盟者又宁愿信任谁为领袖、为要塞或城镇的统帅呢?”,23,服从法律,“除了遵守法律的人以外,人们还能指望谁更会受恩必报呢?除了那些被认为会报恩的人以外,人们又宁愿向谁施恩呢?除了这样的人以外,人们还宁愿做谁的朋友,不做谁的敌人呢?除了自己所渴望缔交、避免结仇和那些极大多数人都愿做他的朋友和

14、同盟者,只有极少数反对者和敌人以外,人们还能更不愿对谁作战呢?因此,希比亚,我说守法和正义是同一回事。”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24,服从法律,因为亲眼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与沦落,苏格拉底在政体问题上更倾向于一种贤人政治而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但无论采用何种政治体制,苏格拉底始终强调和坚持:城邦的治理只能依靠法律,在苏格拉底的政治理论中,无论是君主政体还是贵族政体,统治者也都必须遵守人民共同制定的法律,苏格拉底倡导的是“法制”而决不是“人治”。,25,恪守周礼,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应该是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它的状况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15、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6,恪守周礼,尧舜时代的盛世只能作为一种憧憬,而根本没有可能在混乱的春秋时期实现。孔子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现实中的孔子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一种“小康”社会了。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

16、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型)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礼记礼运篇,27,恪守周礼,在现实中孔子就把恢复周礼作为近期可行的政治理想。如果说苏格拉底以现实中斯巴达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理想的政体模式,那么孔子则以历史上的西周盛世作为他所追求的现实目标。,28,恪守周礼,从礼记礼运篇关于“小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礼义”是“大道”隐去之后维持各种秩序的核心因素。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所以能够拥有盛世并以贤王著称,其关键是“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孔子欲恢复往日的西周盛世,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周礼。周礼是指西周以来形成的礼仪典章制度,它同时又是西周封建宗法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它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大至各级诸侯贵族爵位的封立、嫡长子继承制和列国之间的征伐及盟聘,小至车马服饰进退揖让,都有礼可循。,29,恪守周礼,一切依礼而行,社会秩序就井然有序;废掉了礼,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等级秩序就无法维系。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