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3830272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69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基础梳理古代诗词鉴赏(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词鉴赏,12010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考查时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3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4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包括修辞技巧和其他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5评价作品内容包

2、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以及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6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仍是重点,考查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比较阅读鉴赏题可能有所增加,像2009年湖南卷那样,把两首在某一点有相通之处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选材范围会有所扩大,不仅有大师巨匠级诗人的作品,也会有不知名诗人的作品,不仅有唐诗宋词,还会有清诗甚至是近代诗等非主流的作品。总体上看,2011年高考仍以“稳”为主。,第一节 鉴赏形象,1(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3、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_,【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的形象的,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表现嫩竹新出之态;颔联写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当竹影移过,酒樽也顿时变得清凉,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颈联写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表现了竹子的香味。,(2)本

4、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认为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高入云霄,从寓意的角度理解,考生应该将之转移到人,以竹喻人,“不被摧残”就是要爱护关心人,理解尊重人。,【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示例一:要

5、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2(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_,【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很容易找出诗中写“月”的三处,难点在于分析每处所写景物的作用。在分析写景作用时,考生不能单纯地看写“月”

6、的三处,而应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从整体出发,进行赏析。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化用张继、孟浩然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在城外孤舟上羁旅的惆怅。全诗以景寓情,通过作者的所闻所见等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解答本题,考生应具体答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象,景与情有何关系。,【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的孤独;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出深夜“月弄清辉”的清幽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渔人伴着歌声匆匆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

7、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二、诗歌中的物象 诗歌中的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又可以是景物

8、形象。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后者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三、鉴赏诗歌形象,一是把握人物形象,二是品味诗中物象,三是明确解题思路 1人物形象的鉴赏 (1)聚焦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重要词语。如鉴赏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

9、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应抓住第三句重点品析,其中“惊”字贴切传神地刻画了一个重病在身仍惦念友人的知音形象。,(2)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要揣摩第三句之“问”: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3)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孤云”“敬亭山”,看似寻常物景,实为刻画诗人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特殊意象,对表现诗人独坐敬亭山时流露出的孤寂情绪起到了映衬作用。,2自然物象的鉴赏 (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10、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3解题思路步骤 (1)立足关键词句概括形象(人物形象或意境或物象)特征(表述时一般要结合使用的表达技巧)。 (2)诗中形象的特点。 (3)形象寄寓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2010年青岛质检)阅读下面

11、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

12、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答案】 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2010年江苏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_ 【解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

13、答。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3(2010年东北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 然:通“燃”。 结合

14、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_,【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答案】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4(2010年合肥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乌:乌鸦。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