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789204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朱慕菊 8月18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大力推进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2,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国际和国内背景,3,部分国家和地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国际背景,4,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 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日本,5,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

2、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韩国,6,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7,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我国台

3、湾地区,8,台湾即将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能力: 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9,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10,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

4、目标体系。,11,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英国,12,交 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六项基本技能,13,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

5、己的长处和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社会: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14,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加坡,15,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

6、施。,16,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17,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8,19961997年,国内背景,课程改革的 成就与现状调查,成 就,20,19961998年,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1993年

7、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国内调查,21,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22,第一,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选项目标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校长与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标,选择该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相比之下,认为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23,第二,与选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高百分比形成鲜明对照,那些体现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态度的目标却很少被校长与教师选中。如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8、动手能力、自主与创造精神等被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百分比仅在5-15%之间。调查中对“你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差”的目标的回答更清楚地反映了这一问题。,24,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25,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26,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27,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对考试结果的处理,28,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

9、的感受(%),29,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质量 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30,二、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实践

10、能力; 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终身学习;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之一,35,案例: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 ;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

11、、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36,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 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科学标准); 通过唱一只歌、做一件礼物,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

12、爱,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艺术标准)。,37,新课程的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师生互动 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 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 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地余地,38,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

13、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生物标准),39,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40,案例:“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系列探究活动 (1)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究什么地点尘埃污染严重? (2)

14、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3)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4)让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41,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评价: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

15、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之二,1. 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44,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45,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46,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47,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七至九年级),48,1.与现行课程的比较(各学科课时数),49

16、,我国与几个国家或地区周课时数比较表,50,4.几门学科的说明,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1)品德与生活(1-2年级),51,“品德与社会”是继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之后、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2) 品德与社会(3-6年级),52,(3)思想品德(7-9年级),初一主要进行品格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初二主要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初三主要进行国情和社会发展史教育,重点突出国情教育。,“思想品德”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