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3788311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版】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旅游概述,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一段关于旅游的对话,什么是旅游? 往往人们会想起旅游不就是游山逛水吗? 对话一 甲:暑假期间你干什么了? 乙:我跟几个同学去杭州旅游了。 对话二 甲: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乙:我是搞旅游的。 对话三 甲: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乙:我是学旅游的。,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沈约悲哉行,什么是旅游?,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频, 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行客留连春天的美景,春景也

2、在取悦着游人。早晨散开的阳光垂下霞彩,晨露在津渡旁凝结。嫩叶间不时传来鸟鸣声,带着兰花香气的风吹动着水面的浮苹。可是我正远离故国,在这美好的时节里与它相隔万里啊。,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一、旅游概念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 旅,即旅行。周易正义:“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旅。”游,即游览。古文中有“息焉游焉”一语,还有“谓闲暇无事于之游”。 可见,旅游即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者结合的活动。,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二、旅游概念的类型 瑞士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汉泽克尔与克拉普夫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

3、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此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所采用,习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否只是人的活动?,艾斯特定义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既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又包括由旅游活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该定义具有以下特点: 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指出了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强调了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非就业性),WTO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商务、休闲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并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其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并且

4、暂时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在哪里? 旅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课堂讨论,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李天元: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它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一词作为一般日常用语,其含义不包括以商务为代表的事务性外出活动。但在旅游研究中,差旅事务性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 差旅期间几乎都伴有参观或游览活动 旅游接待国或地区都把因事来访者的消费纳入旅游收入账户 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都将事务性来访者纳入旅游者的统计范畴,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谢彦君:人们前往异地寻求愉悦

5、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性的短暂经历。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审美和愉悦;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性 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思考问题:,(1)去外地上大学是不是旅游活动?为什么?,(不是旅游活动。因为旅游活动表现为以娱乐、享受,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去外地上大学、去异地工作都不属于旅游活动的范畴。),(2)去外地参加会议是否属于旅游活动?,(属于旅游活动。因为会议期间往往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可以进行一些娱乐、消遣活动,所以应属于旅游活动的范畴。),山东安徽两省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争夺西

6、门庆故里。阳谷县将建设“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临清县提出打造“西门庆旅游项目”,重修王婆茶馆、武大郎炊饼铺等。而黄山则声称将投资2000万元开发“西门庆故里”。经媒体曝光以后,三地否认争“西门庆故里” 改打“潘金莲”牌 我们都知道,近年来,争夺名人故里的事件常有发生,与争夺像“曹雪芹、诸葛亮”等正面名人故里的战争不同,进来还发生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西门庆、潘金莲故里这样的事件。大家都知道后面两位不是“善类”,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地区争着给他们落户呢?,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各地争抢名人是为了吸引旅游者,进而获得经济效益。我们也看到,很多地区在旅游的带动下,

7、逐步脱离贫困。那是不是就是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呢?,中吉两国四地争当“李白故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静夜思沉浸着李白的思乡之痛,但李白的故乡在何方呢? 往事越千年,今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李白的故乡,点燃了李白故里争夺战。特别是江油和安陆两地,干脆放弃了学术争鸣,当地政府赤膊上阵,文攻笔战,一个名人故里之争,上升到官方层面,这在国内极其罕见。,中吉两国四地争当“李白故里”,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一、旅游的基本属性 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的经济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消费属性,

8、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而非生产行为 生产和消费是人类活动对立统一的两大领域,纯粹地讲,前者是对生活资料的创造和积累,后者则是对生产成果的耗用。在大众旅游活动过程中,必然性地将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与日常消费不同 由于旅游本身的特征,旅游消费与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存在许多差异。,旅游消费和日常消费的区别,休闲属性,旅游活动是一种休闲体验 从主观上来讲,人们外出旅游旨在借助各种休闲活动来调节原有的程式化生活。在旅游观览与体验过程中,自然天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短暂地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状态,没有了生活与工作的

9、压力,也无须劳作,真正达到了“身”与“心”的双重休整。,休闲属性,旅游活动多发生在自由时间 在我国周末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前者适宜于近程旅游休闲,后者则适合到较远的距离之外去体验异域风情。带薪假期是大规模推动度假旅游的有效措施。,社会属性,旅游活动扩展了人的社会交往范围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经济属性,扩大国家外汇收入 拓宽货币回笼渠道 增加国民就业机会 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也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旅游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同时具有经济、文

10、化和社会等多种属性,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二、旅游的本质 旅游活动是涉及众多层面的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但旅游活动毕竟是旅游者的活动,其根本属性应该取决于旅游者的目的。 旅游的本质是追求审美和愉悦。,旅游行为特征消费攀高,研究显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有明显攀高的倾向。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奉行节俭原则,一旦踏上旅程,都会表现的一反常态的慷慨。 在旅游时,他们会毫不吝惜地花掉几百元去参观旅游景点。这种反常的表现可能有多种原因,有的是由于受其他旅游者消费行为示范作用的影响;有的是由于个人生活观念所致,平常生活过于平淡,愿意花钱去购买快乐;有的是受到广告和营销宣传的刺激,总之,原因不一而足

11、。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是个人对自身责任约束松弛在消费过程的表现。,一个人身处异他乡,脱离了他日常环境中熟悉的人和约束他的种种行为规范,他可能会把禁忌抛于脑后,轻则不注意环境卫生、口出秽言、举止轻浮等,重则嫖娼、吸毒、赌博甚至打砸抢的行为油然而生,给旅游接待地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 这种责任约束松弛所表现的道德感弱化,通常是暂时的,发生在旅游者熟悉的环境之外的地方,一旦旅游者回归到他熟悉的环境,原来那些约束他的道德规范,重新又开始发挥作用。,旅游行为特征道德弱化,旅游者以异乡人的身份前往旅游目的地,他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气息会与当地文化形成反差,一般认为,在旅游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旅游者对这种文化

12、反差会采取不同的态度,从顺应到漠视在到干涉。 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干涉表现为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互为矛盾,一种是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古老、陈旧、落后表示蔑视,通常,旅游出发地文化属高势能文化,而旅游目的地文化属于低势能文化,对于高势能文化的“携带”者旅游者,往往会为自己拥有的先进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对当地文化的表示出傲慢与偏见甚至干涉。另一种是旅游者极力追捧当地那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并竭力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这种情况都是旅游者本能的占有意识在旅游文化上的体现。,旅游行为特征文化干涉,旅游者身处异地,除了调动自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去感受异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美外,还忍不住有手拿的

13、倾向。 有的人见奇花异草便忍不住采摘;有的人看中一千古奇石,便不惜重金千里迢迢搬运回家,搬不动拿不走的,则用刀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表示自己“到此一游”,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旅游者固有的占有欲。所以,“自然生态保护主义者”对此种行为表示抗议,提出了“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的口号。,旅游行为特征物质摄取,三、旅游活动的构成,三要素论: 旅游主体旅游者(主体地位)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客体、对象的地位) 旅游媒体旅游业(媒介、桥梁和纽带) 六要素论: 吃、住、行、游、购、娱六类活动。,旅游资源 (客体),旅游服务业 (中介体),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三个支柱,旅游者 (主体)

14、,行 宿 游 食 购 娱,1.异地性(空间) 旅游活动是人们的一种空间移动,离开日常生活地到另一个地方作短暂逗留。 2.暂时性(时间) 人们能够用于休闲的闲暇只是全部时间很少一部分,旅游对每个人来说只能是短暂行为。 3.审美性(高级的精神享受) 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求欲求,是一种追求愉悦、获取审美学享受的活动。,四、旅游活动的特征,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一九七八年在河南省汝州市阎村出土。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鹳鱼石斧图,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

15、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真实情况,石斧只能随意平放,不会自然竖立。作者让石斧巍然屹立在画面右边,斧刃朝向外边,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赋予灵性,人格化了。它已经成为氏族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了。画面上的水鸟,都是能给原始氏族带来欢乐、吉祥的益鸟。鹳衔着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欢乐、丰收。这幅彩陶画极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鹳鱼石斧图,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

16、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二、按地理范围划分 (一)国际旅游 1.国际旅游的概念 2.国际旅游的划分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 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过夜旅游和不过夜的一日游,应注意的特例:,港澳台同胞到内地旅游,不属国际旅游,但一直被视为入境旅游 提法:避开“国际”一词,而用 “海外”,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二)国内旅游 1.国内旅游的概念 2.国内旅游的划分 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 过夜旅游和不过夜的一日游 3.国内旅游发展先于国际旅游的普遍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