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3774437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防范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奇 “书面材料”指图书出版前的文字材料,包括作者原创作品,编辑发排文本(原稿),校样。为什么要研究书面材料出错类型和规律?今年是“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图书质量是个综合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四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内容质量,指的是图书的思想文化内容。图书是内容载体,其价值在于负载的思想文化信息。所以,评价图书的质量,第一位的应当是内容质量。这一点出版界是有共识的。但是,对于编校质量的意义,出版界的认识就不那么一致。图书里的信息,是通过文字记录的。南朝学者刘勰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

2、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因此,他提出著书立说的三条基本要求:章无疵,句无玷,字不妄。清代学者戴震说得更明白:“经所以载道、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明词者,字也。学者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科学的思想文化内容,需要通过正确的文字符号准确地表达。要正确记录、传播、传承思想文化,就要求正确用字、用词、造句。用字错了,用词错了,造句错了,都会影响思想文化的准确表达,从而影响图书载道、明道的功能,影响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古代学者把错误很少的书称作“善本”,把错误多的书称作“错本”,认为错本“诬古人(诬枉作者),惑来者(误导后学)”。南宋诗人陆游指出:“错本散满天下,更误学者,不如不刻之为愈也

3、。”他主张“出错书不如不出书”。因此,出“善本”不出“错本”是历代编校家的道德追求。我国老一代出版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做出版工作的。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当年曾为三闲书屋校印书籍拟过这样的广告词:“本书屋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这种对读者极端负责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由于编校质量对图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为编校质量制定了量化标准:“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属不合格,不合格的图书应当撤出图书市场。从法律意义上讲,“差销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就是“图书市场准入标准”。因此,图书出版最基

4、本的要求就是: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要“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就必须了解书面材料可能存在哪些差错,出错有哪些内在的规律,然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探讨三个问题:一、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二、汉文字使用出错规律;三、编校工作防范。一、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的类型书面材料出错有十个类型:(一)文字差错;(二)词语错误;(三)语法、逻辑错误;(四)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五)数字使用错误;(六)量和单位使用错误;(七)版面格式差错;(八)事实性错误;(九)知识性错误;(十)政治性错误。这十个类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至(六)为语言文字方面,(七)为版面格式方面,(八)(九)(十)为思

5、想内容方面。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探讨语言文字方面的前三个类型错误,即文字差错,词语错误,语法、逻辑错误。(一)文字差错文字差错主要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错简、错繁、使用异体字。出错频率最高、对图书质量影响最大的是错字和别字。错字和别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错字: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错字。如“鼻”和“聚”的下半部:正 畀(丌)乑(众)错 廾 豕别字:是字但用在此处不当,即此处当用甲字却误用了乙字,这乙字叫做别字。通常说的错别字,主要指别字。别字是编校工作的重点防范对象。咬文嚼字编辑部组织专家审读了约3 000种图书、1 000种期刊、100种报纸,整理出“最常见的100个别字”。1.按(安)装

6、 2.甘败(拜)下风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 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

7、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癩(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42.老俩(两)口43.黄梁(粱)美梦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

8、(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症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徏)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89.醀(蘸)水 90.蜇(蛰)伏91.装祯(帧) 92.饮鸠(鸩

9、)止渴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这100个别字,都是规范汉字,但都用错了,而且经常用错,所以具有典型意义。分析这100个别字,可以找到错用别字的主要原因:我对这100个别字进行了初步分析,找到错用别字的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没有掌握汉字简化的规范100个别字里,有6个是没有掌握简化字规范而造成的:1.“重叠”错作“重迭”。2.“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3.“啰唆”错作“罗唆”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使用4个曾被简化的字:像、叠、覆、囉不再作象、迭

10、、复、罗的繁体字处理,囉类推简化作“啰”。这样,叠和迭、覆和复、囉和罗又是含义不同的字。叠,义为“一层又一层”;迭,义为“一次又一次”。重叠只能用“叠”不能用“迭”。覆,义为“翻倒”;复是復和複的简化字,义为“往复(復)”“重复(複)”;“天翻地覆”只能用“覆”不能用“复”。囉,本是语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如“你尽管放心囉!”后跟“唆”组成“囉唆”,表示言语繁复。囉恢复使用后,类推简化作“啰”。4.“向往”错作“响往”向,本指北边的窗户。古代房屋,坐北朝南,南边开门(户),北边开窗(向),以便空气对流。诗.豳风:“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塞向墐户”就是关闭密封门窗。向有“朝向”义,因而

11、引申为“方向”。向又是“嚮”的简化字,义为“趋向,归向”。所以,向是一形二字。“向(嚮)往”就是心所趋向的意思。“响”是“響”的简化字,本义“回声”,引申为“发出声音”,无“趋向”义。所以:“向往”只能用“向(嚮)”不能用“响”(響)。5.“蓝天白云”错作“兰天白云”兰,是“蘭”的简化字,不是“藍”的简化字,“藍”的简化字是蓝。6.“瞭望”错作“了望”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注瞭,“了解”仍简作了,“瞭望”的“瞭”不简化。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里都许多说明性注释,例如: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狠藉等的藉仍用藉;餘简化作“余”,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如“餘年

12、无多”),餘类推简化作馀;徵简化作“征”,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徵不简化。编辑校对必须注意这些注释。第二个原因:不明了成语的含义。在书面材料中,常见成语里错用同音或形似别字,主要原因是不明了成语的含义。例如:“川流不息”错作“穿流不息”川,江河,“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如同流水络绎不绝。穿,本义“破透”,无“流水”义。“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旁是个多义字。本义“广泛”,别义“侧边”。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征是一形二字,本义“走远路”,又是“徵”的简化字,义为“搜集”。“旁征博引”的含义是:广泛搜集,大量引证。人们对“旁”的含义,只知“侧边”而不知“广

13、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草菅人命”错作“草管人命”菅,一种茅草,茅和草都是不值钱的,“草菅人命”比喻视人命如茅草而任意残杀。菅字与管字形体近似,且菅字不常用而管字常用,许多人不知菅字的含义,故常将“菅”错写作或错读作“管”。这类别字还有:沤(呕)心沥血,金榜提(题)名,走头(投)无路,饮鸠(鸩)止渴,针贬(砭)时弊,额首(手)称庆,趋之若骛(鹜),一诺千斤(金),言简意骇(赅),竭泽而鱼(渔),不落巢(窠)臼,烩(脍)炙人口,不径(胫)而走,自抱(暴)自弃,一愁(筹)莫展,声名雀(鹊)起。第三个原因: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语含有

14、典故,缺乏典故知识是误用别字的重要原因。例如:“悬梁刺股”错作“悬梁刺骨”“悬梁”典出汉书:“(孙敬)好读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刺股”典出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世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错作“悬梁刺骨”就不知何义了。“墨守成规”错作“默守成规”“墨守”即墨子之守。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得知,前去劝阻。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墙,鲁班将木牒当攻城器械,两人在桌子上较量攻守。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因为墨子

15、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作“墨守”。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错作“默守成规”就不知何义了。“再接再厉”错作“再接再励”“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就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这时,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但是,它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先在地上磨喙。孟郊见此情景,写了两句诗: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句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再接”,再斗;再砺,再磨砺。“再接再厉”作为成语,比喻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作“再接再厉”。“厉”后来被“砺”取代,改义为“严格,猛烈”。人们不知厉字的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作“励”。励,义为“劝勉,振作”,无磨砺义。“九州”错作“九洲”九州是九个行政区域,不是九个大海中的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