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774304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杜诗五首》ppt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杜诗五首,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杜甫客至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在中国几乎没有不知道李白的人,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峨眉山月歌,李白,李杜诗五首之一,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 宋曾巩代人际李白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

2、“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羁,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

3、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病逝。,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

4、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的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具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

5、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另有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 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平羌(qi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发:出发。青溪:指青溪驿,在四川犍(qi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青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解说,小诗优美流畅,写尽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看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青溪驿顺流而

6、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青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翻译,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青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顺流而下向渝州驶去。,赏析千里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青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7、。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赏析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诗中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出蜀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诗人的依依乡情。所以,这首诗,看似咏月,实则抒发怀乡之情。,赏析空灵入妙的意境,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

8、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赏析语短情长,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9、。“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赏析“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

10、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郑孝红 2006年8月3日于玉屏紫气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杜诗五首之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杜诗五首之三,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注释,洛城:就是洛阳(今属河南)。 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故乡,家乡。,翻 译,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11、!,解说,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赏析,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在这里。夜深人静,喧嚣的都市归于沉寂。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在春风中氤氲开来,弥漫了整个洛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在这样一个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故园之思。推己及人,诗人想: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动情呢?,赏析,这首诗中,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

12、种情绪。中国古诗词中,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家园故人之思。,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13、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赏析,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赏析,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14、。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赏析,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杜诗五首,客至,杜甫,李杜诗五首之三,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客 至 杜甫,题解,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译诗,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李杜诗五首之四,旅夜书怀,杜甫,李杜诗五首之四,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6、,背景分析,此子美罢官,栖泊舟中,月夜有怀而作。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杜甫是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人间疾苦及一些美好的山川景物。杜甫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因而写下这首诗。,诵读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语调缓慢、低沉。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 否! 从哪里可以看出? 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