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tian****19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41.31KB
约22页
文档ID:73771067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_第1页
1/22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真题展示,谏 成 帝 营 陵 寝 疏 [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身的情理,这样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难道(谁)还能动得了!”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东西),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有让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墓葬安全永远无忧的计略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高大的陵寝《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周易》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是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的士人,深远谋划,独到考虑的计谋啊等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朝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条泉流封禁,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因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一说周章,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文)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看见他的坟墓被发掘。

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秦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因此,道德越是崇高的人,丧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人,丧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人,他的丧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越是迅速了从这里看来,聪明和愚昧的不同效果,薄葬、厚葬的吉凶后果,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您贤明的等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

修墓而死去的人在地下怨恨,活着的人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您)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现在)却反而想和残暴的秦国暴虐的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这)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丰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修建坟墓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休养生息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 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离”通“罹”,“离骚”中的“离”用法同此,可迁移比照根据“对文取义”的规律,“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中“被”和“离”都是“遭受”的意思,释义正确B.“迫卒”用于“期日”后,接上文说修坟山时间紧迫,故“卒”通“猝”,“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是说饥馑带来的严重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物故”解释为“死亡”是合适的D.“顾”也是表转折的连词,由于前文“而”可译作“却”,那么“顾”应该译作“反而”更合适,但绝对不是“回头”的含义答案】D,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C.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枭雄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上句写棺椁之葬的来历,不是写薄葬;B.上句写孝文皇帝最初的一种厚葬的想法,不是写薄葬;D.下句是对厚葬薄葬后果的分析,不是写厚葬C.上句写黄帝和尧的薄葬传说,下句写秦始皇的厚葬行为,符合题意答案】C,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

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求,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中“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的意思是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东西),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想防是防不住的;A项却说的“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张释之陈说的是存在陵寝被盗挖的可能性,而并非选项A所说的陵寝被人盗挖那一种必然结果 【答案】A,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第(1)句译出大意给1分;“衣”“封”“树”译对1处给1分衣”是动词,可译为“盖”“覆盖”“掩盖”“盖住”;“封”,动词,可译为“起坟堆”“起山坟”等;“树”,动词,可译为“栽树”“种树”“植树”等,意思是“作标记”第(2)句,译出大意给1分;“亡”“凿”译对1处给1分亡”,动词,可译为“丢失”“不见了”“掉了”等;“凿”,名词,可译为“洞穴”“墓穴”“墓室”等第(3)句译出大意给1分;“去”“则”译对1处给1分去”,动词,可译为“不起”“舍弃”“省去”等;“则”,名词,可译为“榜样”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秦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这)可以作为榜样,2011.福建卷,小 孤 山 新 修 一 柱 峰 亭 记 [元]虞 集,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延祐五年,我奉天子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靠在了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兀,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料想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一定没有谁会不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不再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把四周的河流收在自己脚下,把广大的世界收于眼底,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度过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砖石砌成的台阶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使登山者忘了山路的危险这些建筑大概是当年宋朝的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距今已有62年了只是守亭者心存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站稳看看,生怕倒塌倾覆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登到牧羊亭上,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没有让人在此稍稍挪步的地方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而感到羞愧,而产生激怒,振起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询问守亭者,却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于是大家只好失望地离开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是李侯维肃,他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向哪边,也不倚傍什么,江水侵凌撞击,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动摇;即使那浪涛具有冲上天空、打湿太阳的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俯身驯服,听从一柱亭的命令从它脚下离开不是这座山峰,还有谁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呢!想象中新建亭子的高峻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