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3687742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陆军小学(修改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 南 陆 军 小 学戴凤翔 杨传清 陈鹏南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于一九一年(光绪二十七年)九月连续颁布了两道上谕,宣布“整顿兵制,停止武科”,并于各省会设立武备学堂,以“培养将才,练成劲旅”。湖南武备学堂于同年冬开始筹备,一九三年五月正式开学。同年又附设兵目学堂,以培养新军骨干。一九五年夏,武备学堂第一期学生结业,宣告停办,即在长沙小吴门外校场坪侧武备学堂原址(五栋两层楼房)设立湖南陆军小学堂,仍委前武备学堂总会俞明颐为总办(俞字寿丞,浙江青田人,留日学生,湖南试用道,当时以兵备道兼督练公所总办)。总办综理全堂事务,相当于后来的校长,照例由候补道充任。俞明颐于一九八年去职,继任者为汤鲁璠(善化

2、人,号稚庵)。一九一年汤去职后,由张鸿年(广西人)继任。总办之下设监督、提调各一员,监督相当于教育长的性质,提调相当于总务主任。先后任监督者有陈其采、谢西园、李云龙三人;任提调者有束日路、王东卢、夏国桢三人。实际上负责的是监督,总办仅挂名义,坐观其成,很少过问学堂事务。据刘兴回忆:第一期学生在校三年半,仅于开学典礼及中途闹风潮时见过俞明颐两次,平日不见其踪迹。除了监督、提调以外,陆小每期设学长三人(但第一期则设有六人,如杨传清、曾君典、易谷、范介标、项致庄、李某等,均系兵目堂毕业生),专任管理;各科教员若干人,其中兵学教员是专职的,普通学科教员则多由省会各文学堂教员兼任,第一期教生理卫生科的系

3、日本人佐久间(长沙同仁医院院长)。开办陆军小学的目的,是为了长期造就军事人才。其时仿日本军制,在各省会设立陆军小学(相当于日本的地方幼年学校),招收年在十五岁至十八岁的青年学生,授以基本的军事学术科和普通学科,修业三年期满后,升入陆军中学(相当于日本的中央幼年学校)。当时全国设有陆军中学四所(北京近郊清河镇、南京马标、武昌南湖、陕西西安),湖南陆小毕业生,多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再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相当于日本士官学校)。也有直接升入日本士官学校的,如程潜自武备学堂毕业后,保送日本士官学校六期毕业,贺耀祖在陆小一期毕业后,升入陆军中学一期,中途送往日本士官十一期。湖南陆军小学于一

4、九五年八月成立,招收第一期学生。当时一切规章,完全依照清廷陆军部的规定。但因创办较早,事无前例,有些地方结合本省具体情况,稍有变更。如部章规定学生来源,应由各县高小毕业生考送,当时长沙府属十二县,虽设有高小,而无毕业生可挑,于是改为由省自行招收。从第二期起,则系由全省六十三州县考送,报考者极为踊跃。据陈鹏南回忆:一九九年夏第四期招生时,武冈县报考者五百余人,高小学生占十之八九,经过体格检查及学科考试,取录十名送省里复试;到省后,又经过体格检查及两场学科考试,仅取录陈鹏南一名。当时学科考试内容,主要是试国文,题目多出自论语、孟子,如第四期省会复试,头场试题为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论,二场试题为中天

5、下而立,定四海之民论。湖南陆小学生名额,原规定:正额生九十名,由各州县考送;附课生三十名,凡外省宦游子弟、本省官吏子弟及新军优秀士兵(如贺耀组系由二十五混成协保送)均可保送,自备学费附课,每期缴纳学杂膳费银三十两。但是实际上新军优秀士兵入学的并不多,而达官显要的子弟则得到学的机会,因此,实际入学的名额往往超过规定人数。据刘兴回忆:第一期学生达二百余人。入校后,严加剔选,每月经过月考甄别,分为优、上、中、下、劣五等。按部章规定,陆小学生待遇,每月每人平均四两五钱纹银。学堂为鼓励学生计,除伙食费一律开支三两外,优等给津贴二两四钱,上等二两,中等一两六钱,下等不给津贴,劣等立即开缺。这样,逐月淘汰,

6、最后参加陆军中学升学考试的仅有七十二人。又如第三期学生中,邵阳县即有刘重威、谢焘、魏彪、魏均、魏云等五人,其中魏姓三人,是当时两江总督魏光焘的子侄(魏彪是近视眼,本来不宜于习陆军的,结果也取录了)。学生年龄,部章虽规定十五岁至十八岁,实际上超龄学生很多,个别的将近三十岁。陆小的课程,分学科、术科两部门。术科以班、排教练为主,劈刺、器械操为辅,主要在野外演习。武器以日本村田步枪居多,也有汉阳七九步枪及其他杂牌枪枝。学科方面,分军事学科与普通学科两种。普通学科有国文、外文(英、法、德、日文均有,由学生选习其一,中以选习日文者多,选习德文者少)、修身、历史、地理、理化、博物、生理卫生、三角、几何、代

7、数等;军事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野外勤务、测绘学等。学堂对学生管束极严,月终考试成绩列劣等的开缺,操行不及格的也一律开缺。正额学生出缺时,有时即以优秀附课生递补。湖南陆军小学前后共办五期。第一期于一九五年秋季入学,照部章应在一九八年秋季毕业,因陆军中学校舍建筑未竣工,延至一九九年(宣统元年)春毕业,是年秋升入中学;第二期一九七年入学,一九一年毕业,第三期一九八年入学,一九一一年毕业。辛亥长沙光复前夕,第四、五两期在校学生二百余人。每期毕业学生,一般升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小学毕业后,如考陆军中学落第时,可转入军需、军医、兽医三校学习。湖南陆军小学历届毕业生中:唐生智、贺耀组、刘兴

8、系陆小第一期学生,戴岳(原名戴哲人)、陈浴新系第二期学生;陶峙岳、曹伯闻(原名曹政典)、罗霖(原名罗毅)、周斓系第三期学生;胡达、罗藩瀛系第四期学生;毛炳文系第五期学生。刘峙也是湖南陆小第三期学生,当时名叫“黄谊本”(随母下堂改姓),后来经陆中而升入保定第二期。辛亥八月十九(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湖南以后,新军二十五混成协的进步官兵和陆军小学的进步师生,大都跃跃欲试。新军与陆小方面,平日素通声气,在起义前夕,彼此之间是有些联系的。如学长李鸿钧,学生向忠勇、陈图南、包凯、李昌杰、王大桢等,与焦达峰、陈作新都是暗中有联络的,因为李鸿钧、向忠勇等多是湘西人,与会党有渊源。陈作新在离

9、开四十九标以后,住在李藩国家(即李培心堂),还经常秘密到陆小访问联系。当时陆小的主持人非常顽固,对学生的思想采取禁锢办法,不许阅读有关宣传排满革命的报刊书籍。但是一些进步学生还是想尽了方法从外间找到这类书刊,秘密阅读,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影响。曾记一九六年六年,禹之谟、宁调元等发动长沙各学校男女青年学生,不顾官方当局的阻碍,开追悼会公葬陈天华、姚洪业两烈士于岳麓山,陆小第一期学生大部分参加了这次群众性的政治行动。长沙起义前夕八月三十日晚间,陆小学生中与革命党人早有联系的积极分子,暗中通知各同学,睡觉时莫脱鞋子,把枪支靠在枕头边,以便应付紧急事变。大多数同学都照此作了准备,但也有一小部分胆怯的人,

10、连夜请假外宿。九月初一是星期日,陆小学生例假休息,大部分人进入市区,后来看到新军起义,分路进城,于是陆续回校集合,各自荷枪进城,与新军配合巡查市区。翌日下午,市面陡起谣风,说黄忠浩的旧部黄东旭将举兵攻城,为黄报仇。陆小学生闻讯,就在学堂附近校场坪紧急集合,全体荷枪实弹,整队进城。大家跑到小吴门外一带,就地散开,准备抗击叛兵。这时,小吴门的守城新军,要我们率队进城,以免妨碍射击目标,乃进城暂驻曾文正祠(今长沙市第十四中学)待命。后经侦察,始知攻城之说全属谣言,遂于初三上午返回学堂。陆小学生中过去与革命党人早有联络或者思想比较激进的,则在光复时参加了实际革命工作,担任新军中的下级军官或其他职务。如

11、向忠勇随西路招讨使杨任赴常德,担任招讨员,九月十三在常德与杨同时遇害。长沙光复前,陆小监督李云龙调职广西,早已离湘,校务由提调夏国桢(湖北人)负责。起义几天之后,有人向督署名告发,说夏是反对革命的,因此被逮捕,拘押于督署,并由督署将陆军小学堂改为陆军小学校,委派刘鸿逵为校长。随后,又改委戴凤翔接充,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到校视事。四月上旬,南京留守黄兴通令南方各省,陆军小学一律停办,所有学生全部送南京进入伍生队受训。其时陆小在校学生有一百六七十人,系第四、五两期生。湖南督署将停办陆小的命令转发到校后,校长戴凤翔即赶办结束事宜,随即率领学生一百六七十人,乘“快利”轮船由长沙出发。到南京下关时,适赣军俞应麓部在城内哗变,不能进城,宿于下关海宁寺。第三天始率队进城,住南京碑亭巷南洋第一楼。次日,戴凤翔往留守府见黄兴,黄面嘱戴与入伍生队队长沈靖(浙江人)接洽编入该队事宜。当时学生在途中闹疮的很多,在入伍生队检查身体的时候,凡生闹疮比较厉害的,都被军医剔除,不予取录。后经留守府军务厅长张孝准决定,将未取录的二三十个学生,全部编入复城桥军需学校第一期受训。编入入伍生队的学生,后来则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开办七年的湖南陆军小学,至此全部结束。编者注:本文字成后,曾经曹伯闻、刘兴两先生校阅,并在个别地方作了补充订正。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