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3687330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狼 学案学习重点:诵读、记住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难点:理解故事寓意及现实意义。学法指导:先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再借助工具书和文下的注释知文句大意,结合上下文读准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和文下注释等读懂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并思考寓意所在;最后记住一些重要实词(活用、通假、一词多义等)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缀行( ) 少时( ) 眈眈相向( ) 苫蔽( )径去( ) 大窘( ) 狼亦黠矣( ) 尻尾(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ch( )担持刀 目似mng( ) 意xi甚( ) 意将su( )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mi( )3、将下列

2、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一处)(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5)顾野有麦场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弄懂并记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恐前后受其敌( ) (2)缀行甚远(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4)止有剩骨(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6)犬坐于前( )(7)一狼洞其中( ) (8)盖以诱敌( )(9)屠自后断其股( ) (10)弛担持刀( ) 5、区分文中虚词的不同用法,搜集整理在下面。 6、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填空。 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的表达方式是 ,写屠户 狼、 狼、 狼、 狼的过程。第二部

3、分用的表达方式是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 。7、查阅资料,说说“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搜集读过或听过的有关“狼”的故事,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二、学习研讨1、导入。2、交流预习,同时强调重点词的用法和意义。3、自读课文,翻译全文。3、探究细节,理解寓意。(1)文章可分为哪两部分?为何要这样分?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2)文中狼的身上具有什么特点?如何写的?屠户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写的?狼: 具体语句: 屠户: 具体语句: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示:可从“狼”和“人”两个角度,多向思维。)议论: 启示:“狼”的角度: “人”的角度: 三、巩固延伸

4、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去:( ) 暇:( ) 暴:( ) 薪:( )(2)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中的“意”各是什么意思:a 、b (3)联系上下文,按顺序解释“其”的含义。 (4)翻译句子。其一犬坐于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 (5)狼很狡猾,可终究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启示: 2、阅读蒲松龄的狼(第三则),回答文后问题。一屠暮行

5、,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注释】行室:农田中暂时歇息的简易房子。苫:这里指用来遮盖的草或谷秸等物。豕:猪。移时:过了一段时间。乌:同“河”,哪里。(1)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道 旁 有 夜 耕 者 所 遗 行 室(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屠急捉之( ) 惟有小刀不盈寸( )( )方缚以带( ) 遂负之以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顾无计可以死之。译: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译: (4)本文叙述了 的故事,借此讽刺 。(5)课文和这则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呢? (6)请你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有怎样的情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狼的形象代表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