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3233908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0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史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 宗法制 : 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3、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基本内容: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4、宗法制目的:巩固分

2、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六王毕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2

3、、四海一北击匈奴 蒙恬 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 秦始皇 确定 皇帝 称号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实质: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 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 丞相助手 监察百官郡县制 最大的特点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

4、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PS: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西汉初年 郡国并存 后出现诸侯王叛乱。汉武帝刘彻 “推恩令” 削弱王国割据势力,巩固大一统局面刺史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议政方式 :朝议(廷议) 优点: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汉代: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

5、割军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财政权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监察体制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郡)监御史汉朝 御史大夫及下属机构 御史台刺史东汉至元 御史台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积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消极: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西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依据 世袭才德到门第考试成绩备注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

6、断官场的情形。(2)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结合,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5)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 科举考试的消极作用:(1)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加以控制(3)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4.地方行政制度秦朝 郡 县 西汉 郡国并行 东汉 州郡县 唐代 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元代 行省制 十行省 两单列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山东、河北、山西等)宣政院辖地:西藏,川

7、,青部分地区佛教事务PS: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2)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开创省制,影响深远。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内阁的机构性质: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2.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时期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

8、密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职责: 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清朝的边疆政策设机构理藩院 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事务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专题二1. 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主要有哪几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法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八

9、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年1945年)2. 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行政治瓜分.条约名称内容影响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其它南京条约香港岛2100万银元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关税协定 最能体现侵略要求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2亿两白银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鸦片战争英国取胜、中国战败的原因: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政、经、军)更深层次上说明了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3、中国

10、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政府官兵英勇抵抗:B、1894年黄海海战 邓世昌 直接结果:双方损失惨重,日舰率先逃离,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最终结果:威海卫海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2)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A、1841年三元里抗英(原因、意义)鸦片战争中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意义)背景:1895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时间:1895年-1945年 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C、义和团反帝运动(原因、失败及意义)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11、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口号:反清灭洋 扶清灭洋 扫清灭洋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评价: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4、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继俄、德后其他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5、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12、政策 内容、实质、影响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1945)6、侵华原因: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需要转嫁经济危机;国共内战为侵华提供有利时机7、经过:1931.9.18,“九一八”-侵占东北 ;1932,建立伪满洲国1935,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937.7.7,“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 1937.8.13,“八一三事变”-上海 1937.12.13,占领南京(大屠杀) 1938.10,占领广州、武汉 (华北、华中、华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40-1942,对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8、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抗日第一阶段:19311937年)(1)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坚

13、决反抗日本的侵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关外的抗日武装: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十九路军的抗战;长城沿线官兵抗敌(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和吉鸿昌)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1936年结果、意义9、全民族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第二阶段:19371945年) 一对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37、738、10)、战略相持(38、1044)、战略反攻(45、8)。1、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14、:日本侵略加剧,中日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矛盾(决定因素) “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直接威胁民国政府(最主要前提)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开始形成;“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实行改编;1937.9,国民党公布标志正式建立,此时,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3、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广州、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敌后战场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百团大战(1940年);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壮大;各种游击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枣宜会战 :张自忠牺牲(194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