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3164941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3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版】高中化学课标解析(2017年版)(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2017年版),一、改革背景,1、国家层面: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创新型人才,2、教育层面:“片追”问题 有知识无素养 教、学、考的一致性,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输入建构 输出迁移,二、重大变化解析,1、对化学学科 本质和价值认识的变化,(1)化学学科特征,以实验 为基础,认识物质 创造物质,本体论特征,认识论特征,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 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 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对认识物质的2次限定 微观 原子、分子水平,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 的核心力量,(2)化学学科价值,2、化学课程目标的变化,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

2、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什么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与科学素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化学教学层,化学认识层,化学知识层,化学课堂教学系统的圈层结构(郑长龙,2011),哲学认识,科学认识,化学认识,宏观教育,科学教育,化学教育,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化了的科学素养,(3)5条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具有怎样的结构?,化学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化学科学实践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化学科学价值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 科学实践,化学 科学思维,化学 科学价值,科学探究与 创新意识,宏观辨识与 微观探

3、析,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 社会责任,实践,认识,再实践,3、化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化学选择性 必修课程,化学 选修课程,化学 必修课程,化学必修课程 (4学分)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 (6学分) 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2学分) 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2学分) 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2学分),化学选修课程 (0-4学分) 系列1:实验化学 系列2:化学与社会 系列3:发展中的化学科学,4、化学课程内容的变化,(1)

4、为什么 基于学科主题设置课程内容?,化学学科主题 是指能够统摄一类化学知识的化学学科核心概念或化学学科思想与观念。,(2)学科主题具有怎样的层级结构?,化学 学科主题,化学 知识主题,化学 方法主题,化学 价值主题,物质性质主题,物质结构主题,反应原理主题,无机物 性质主题,有机物 性质主题,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3)各学科主题内容有哪些重大变化?,化学必修课程主题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8大元素Na Fe Al Cu Cl S N Si 5大元素Na F

5、e Cl S N,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 化学反应原理 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引进体系和内能(物质的聚集状态) 引进浓度商 引进基元反应和反应历程 重视化学反应的调控,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3: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 引进量子化概念 引进过渡晶体和混合型晶体 重视从不同尺度认识物质结构 重视物质结构的表征手段,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 有机化学基础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生物大分

6、子及合成高分子, 引进生物大分子概念(跨学科) 重视认识思路,明确必做实验 必修课程9个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4)各学科主题内容呈现的变化?,化学学科主题的呈现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内容 要求,学业 要求,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输入-建构,输出-迁移,教学提示,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教学策略 学习活动建议 情境素材建议,CASES-T模型(郑长龙,2015),5、化学课程实施的变化,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地?,课程基本理念 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学与评价建议 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

7、策略。,教学与评价建议 “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主动探索,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素养功能定位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离子反应(第1课时) 电离与离子,“电离” 开启了“离子世界” 基于离子认识物质 基于离子认识物质变化 基于离子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基于离子认识化学导电机制,(1)思路的板块化设计,板块 “板块”(Plate ,缩写为P)是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的简称,指的是构成化学教学系统的一级子系统。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思考的就是这节课我要讲几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板块,每一个大问题就是一

8、个板块。,P1:氯化钠水溶液为什么会导电?,P2: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导电是因为通电吗?,P3:电解质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吗?,P4:电解质的电离如何来表征?,P1:溶液导电现象 离子的 发现,P2:离子的产生水分子 作用 电离,P3: 离子的产生 加热至 熔融 电离,P4:电离方程式 电离的 表征,宏观 现象,微观 本质,符号 表征,(2)内容的任务化设计,板块: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分析 【学习任务1】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分析 【学习任务2】NH4Cl溶液呈酸性的原因分析 【学习任务3】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分析 【学习任务4】分析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一般思路,学习任务1、2

9、、3的素养功能在于:通过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弱酸强碱盐溶液呈碱性的分析过程,发展学生基于“微粒”和“平衡关系”的视角进行“微观探析”的素养。,学习任务4的素养功能在于:通过对前面3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微观分析模型,发展学生“模型认知”的素养。,(3)活动的多样化设计,一般性学习活动 学科性学习活动,学科性学习活动 化学科学实践活动 化学科学思维活动,化学科学实践活动 观察 实验 调查,化学科学思维活动 描述、比较、分类、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判断、预测、假设、分析、解释、说明、设计、评价、选择等, 概括关联能力 能概括常见有机

10、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 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释说明能力 能利用相关理论解释简单的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 能选择实例说明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推断预测能力 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性。 能基于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及反应规律,分析和推断含有典型官能团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设计验证能力 能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组分浓度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 分析评价能力 针对典型案例,能从限度、速率等角

11、度,对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料、饮食、健康、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硫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之一:能从物质种类和元素价态视角选择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路径(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一般性学习活动),运用设计、分析、比较、评价、选择等方法(学科性学习活动),优选出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路径。,(4)情境的真实化设计,建构性化学学习情境的设计 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应注重发挥化学史实的作用,将化学核心概念的建构与化学核心概念的发展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学科本原上把握化学核

12、心概念发展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观念。,水溶液中离子的产生 教师可以分别提供“法拉第的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水溶液在通电情况下产生离子)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发产生离子),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电解质水溶液中离子的产生到底需不需要通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真的能自发产生离子吗?”等学科本原性问题,形成实验探究的欲望和冲动。,迁移性化学学习情境的设计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建构的化学核心概念和学科基本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应注重发挥真实的STSE问题的作用,将化学核心概念的迁移和应用与STSE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学科价值上把握化学科学的社会功能和责任

13、。,氧化还原反应 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对汽车尾气进行绿色化处理 “什么是绿色化处理?”“汽车尾气的最主要成分有哪些?”“如何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如何转化、转化需要哪些条件?”等,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任务,促使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等,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和发展。,(5)目标的素养化设计,输入:建构性化学教学目标 输出:迁移性化学教学目标,建构性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Fe2+和Fe3+的转化关系,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迁移性目标 实验探究铝盐和铁盐的净水效果。,(6)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围绕化学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注重两个“一致性”,甲烷

14、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 通过对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相互作用方式和空间排布方式的辨识,认识甲烷分子的结构。 【学习任务1】讨论交流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相互作用方式。 【学习任务2】制作甲烷分子模型。 【学习任务3】学习用结构式表征有机物的方法。,【评价目标】 通过对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的讨论和甲烷分子模型的制作,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结构的认识水平。 【评价任务】 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结构的认识水平(原子相互作用方式视角、原子空间排布方式视角、综合视角),素养如何在考试上落地?,输入性要求课标教学 输出性要求考纲考试,如何解决教、考分离问题?,教、学、考的一致性,输入性要求和输出性要求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输入性要求内容要求 输出性要求学业质量要求,学业 质量要求,基于主题的 学业质量要求,基于课程的 学业质量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水平,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