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123651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7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内容: 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经济发展概况; 2、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健全民主政治和加强专制统治的 两种倾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永恒规律, 而尤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力量对 比,必然造成新的矛盾,矛盾激化往往带来战争。,针对性例题,1、工业革命的专项考查题目:(2000年上海高考题41题) 相关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2)两次工业革命在进程上的不同点; (3)两次工

2、业革命在影响上的不同点(从生产力、社会关系、 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 (4)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为 什么会错过两次工业革命。,针对性例题,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政治体制方面呈现的 不同特征(2000年全国高考题43题) 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历史原因:两种类型(四国)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 道路不同,实质反映对封建制度的改造程度不同。,典型例题,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经济发展状况及对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启示或教训: 考查方式:多以比较题的形式出现; 相关题目: (1)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3、(2)英、法经济缓慢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对中国的教训; (3)英、德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英德矛盾对世界局势的影响;(1998年上海高考题42题) (4)美、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处于什么地位,说明造成这样地位的原因,以及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内容: 3、对外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 扩张:列强加紧对亚洲、非洲、拉美的侵略,形成了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影响:世界 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实质是将殖民地半殖民地作为列强原料产 地、商品市场、资本输出为主的场所。 争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世界完毕,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 不平衡

4、,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表现:日俄战争、一战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引发列强 矛盾(表现为一战,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资本 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必然引起亚、非、拉的民族解放。,15世纪末到1900年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活动的三个阶段,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本推动力为第一次 工业革命,表现为:A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B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C国际关系上:”东方从属与西方”,绝大部分亚、非、拉地区成为资 本

5、主义经济的附庸。 (2)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推动力为第二次 工业革命,表现为:A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几 乎所有国家都纳入资本主义经济轨道; B政治上,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定性(资 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C国际关系上:东西方差距拉大,帝国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了绝大 部分土地和人口。,知识总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一、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

6、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位次发生巨变,可是后起的德、美所占殖民地远少于英法。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势在难免。 实质-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 表现-欧洲列强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 俄奥矛盾集中表现为争夺巴尔干。 英德矛盾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激化,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先后与奥、意结盟,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以德国为核心,矛头针对俄、法。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同盟建立,标志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随着英德矛盾发展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

7、矛盾,英国先后与法、俄调整了争夺非洲或亚洲殖民地的矛盾,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建立。 3、直接原因(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4、性质 是帝国主义国家根本利益的冲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性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出现了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 这说明什么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次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解题点拨

8、 本题旨在提高历史理性思维能力,对历史结论能进行深层分析,了解历史的动因。战争性质的定性要从分析交战双方的目的去考虑。,典型例题,二、一战的爆发(1914年-1918年) 1、战场 西线: 英法德东线: 俄德奥 2、过程 第一阶段:1914年-1914年第二阶段:1915年-1917年 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 三、后果:两方面的影响 (1)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英、法、意受到削弱,德、奥匈、俄、奥斯曼 被摧毁,(2)a、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b、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掀起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亚非拉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局面。,一

9、战后三股进步历史潮流,美国中立原因 政治:美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 经济:忙于做生意,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军事:军事力量不足 外交:坐收渔人之利 美国参战原因 政治:1916年威尔逊当选时期成熟 经济:大战给美国带来经济繁荣 军事:利用反德,进行准备 外交:可轻易取胜,捞取战利品,控制列强 日本参战借口:1902年英日同盟,1914年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侵占山东,1915年支持袁世凯称帝提出的二十一条,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义要求,引发国内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内容: 4、民族解放运动: (1)亚洲的觉醒。任务:反帝反封建,属于新型的民族

10、解放 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性质、典型事例。 (2)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任务:反帝,因非洲尚未产生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可能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其斗争 水平还停留在旧式的民族解放、典型事例。 (3)拉美民族民主运动。虽获得民族独立,但一方面没有根除 封建主义,另一方面又实际上沦为英、美的半殖民地,任务:反 帝反封建,属于新型的民族解放、典型事例。,典型例题,三道比较题: 1、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比较: 思路:从背景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阶 段不同、亚洲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革命任务方面( 前者反殖民主义反封建,后者反帝国主义反封建)、性质方面( 因

11、不同的领导力量出现新旧之分,其中后者属资产阶级民族民 主革命)、领导力量(封建王公或者农民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 结果方面(前者基本被镇压下去,后者虽然归于失败,但是传 播了民主思想,并有一定的成果)分析。,亚洲的觉醒新特点: 1、由旧式的农民起义转为资产阶级领 导的民族民主运动,新式的民族解放, 2、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3、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思考: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 两者都是反帝反封建。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斗争。前者的领导力量为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前者反对的侵略势力是殖民主义,后者反对

12、的是帝国主义。 A、 B、 C、 D、 2、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与1905-1908印度人民反英高潮比较: 提示:相同点从斗争对象、参加斗争的主力、作用与结果方面思考; 不同点从所处的时代背景、领导阶级、性质方面分析。,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3、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与1851-1864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比较。,典型例题,针对性例题,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末,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在哪里?这一中心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2)到19世纪末,从斗争区域上和性质上看,有什么发展变化?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3)两个时期的斗

13、争中,中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反抗斗争?其中后 一次斗争有哪些新特点? (4)与亚洲相比,非洲的反抗斗争相对落后,从斗争方式上看, 有什么差异性?,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内容: 5、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各国工人政党的成立、第二国际的建立、修正主义思潮、俄国 无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诞生了列宁主义。 新变化:A、斗争的组织性增强(工人政党、第二国际的领导); B、斗争手段以经济斗争和合法斗争为主; C、指导思想发展为列宁主义; D、运动中心从法国转到德国、再到俄国。,知识总结,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共

14、产主 义诞生。 (2)由理论到实践: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 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各国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3)由理想变成现实:a、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 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典型例题,从巴黎公社到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 趋势?同时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其社会根源是什么? 新的发展趋势: A、从组织方面来看:各国党的建立; B、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列宁主义诞生; C、从工人运动中心来看:由法国转移到德国,最后转移到俄国; D、从革命实践的斗争形式来看:由暴力斗争和政治斗争为主,逐 步转变为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为主。 新问题:修正主义泛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