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115851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4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美学研究的课程规划,教学是科研的一种转化形式,科研则是教学的深化和继续,对大学教育来说,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一个无需多论的重要原则,对研究生教学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关键在于实践当中怎样做到两者的结合。中国美学从先秦至今的漫长历史既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又是一个贯通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上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有序地设置单元重点,这些都需要在科研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探索推进。,2,中国美学研究设置三个单元,这些年给研究生上“中国美学研究”课,我将课程分为古代、现代和当代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都有自己相应的著作用作教材: 古代美学中国美学原点解析 现代美学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 当代美学中国美学的历史重负和

2、中国美学的后古典时代两书中的部分内容。,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主要讲授由上古宗教所显示的人性结构的生成方式和审美意识的特殊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古代美的基本形态和内部关系,并通过“四象”亦即全性合生(身象)、流观合化(物象)、节文合序(事象)、明德合圣(性象)和“三圈”亦即内圈纯美、中圈偏美和外圈非美的分析模式进行了概括。 “四象”偏重概括它的基本形态,而“三圈”则偏重揭示其内部关系。这个分析模式为理解中国文化的审美特质,为研究先秦之后中国美学的流变及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和理论依据。,4,第二单元:中国现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主要讲授审美方式打破古代和谐的对峙发展,阐

3、述与之相应的认知再现论和情感表现论两种理论形态的建立,并将其不同的内容和倾向,提升概括为一个美学范畴体系,即主体实践与主体存在的分化互补、理性认知与感性意欲的对峙扩张、社会崇高与自然崇高的交叉转换、审美直觉与审美观照的现代特征,以及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的主体基础等,这个单元特别强调古典主义的延滞问题,古老的艺术教化论和审美空灵论,开始以新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并对现代美学发生了严重的阻遏作用。,5,第三单元:中国当代美学,中国当代美学主要讲授“文革”结束至今正处在发展变动过程中的美学理论。这个单元重点分析阐述审美性和功利性的截然分离以及周期性两极摆动的现象,并将三十多年来的美学发展分为内向的纯

4、审美和外向的纯功利两个阶段,前者割断审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遁入纯净玄虚的情感世界;后者则混入商业消费,成为纯功利潮流的工具和附庸。这个单元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生活审美化问题和极端时尚的后现代理论,分别讲述了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文艺学扩容的美学视野,审美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韦尔施美学的审美化概念等。,6,四象三圈,中国美学原点解析,7,中国文化应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这次全国师资网络培训的美学课,我主要讲第一个单元即中国古代美学。 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开始向中国介绍德国近代美学,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一百年来我们更多的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美学,而向西方介绍中国美学,我们却做得很少。这种状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

5、当有所改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长期被边缘化的中国文化逐渐向时代的中心位置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独特性和能够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特殊价值。,8,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中国美学与中国文化是相通的,但这个相通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美学作为理论思维能够对某种文化做出概括,而是说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中国美学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而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同时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9,中西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待解,英国

6、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1900199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西方文化是神经分裂症的亦即二元论的,欧洲人只能以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或是柏拉图的神学唯灵主义进行思考,然而在中国人看来,真实的世界是动态的和终极的。中国人的思维是“联想的思维”,因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世界观是有机主义的。然而中国人的思维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李约瑟没有解释。他感慨地说,欧洲思想史何以没有显示出与中国的综合体系真正相似的体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能有一个完整的答案,那么欧亚两大文明各自的机制大部分就会昭然若揭。,10,四象全景,天道,人德,道,德,身象,性象,物象,事象,外,内,氤,氲,清,疏

7、,空,寂,物,化,礼,文,圣,境,眉,寿,逍,遥,治,事,乐,教,实,利,制,欲,虚,无,肆,欲,11,原点与解析,如上所述,“四象三圈”的理论来自拙著中国美学原点解析。所谓“原点”,指中国美学的源头和起点,即一般所说的先秦时代的美学思想;而“解析”则是将这个源头作为一种内在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阐述。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它规定了中国美学未来几千年的基本走向和主要特色,作为终点,它又是一个极为悠久深远的文化积累的结果。在我的研究中,原点首先是被当作终点或文化积累的结果来看待的。这样,原始宗教或上古文化就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2,原始宗教、心灵与人性结构,“四象

8、三圈”并不是一个表面的单层,它的背后还有一个纵深的文化背景,其中古代人性结构和上古宗教是它所依托的两个主要层次。人性结构无论古今都由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合成,而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具有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双重意义;审美意识就是人性结构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上古宗教作为心灵的产物,是了解古代人性结构的关键。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上古宗教的两种主要形式,自然神和祖先神,则体现着原始意识中理性化的两种方式;至上神是自然神和祖先神的综合,它是古代人理性精神的最高体现。,13,四象三圈 审美意识 人性结构(感性与理性) 上古宗教(自然神与祖先神),14,原始宗教的两种基本形式,自然崇拜 创世神话 原始宗教 祖先崇拜

9、 英雄神话,15,飞升的自然神与下沉的祖先神,自然崇拜所面对的领域是高远神秘的宇宙自然,因而自然神是向上飞升的,与此相对应,在人的心灵感应方面,自然崇拜更多地蕴涵着认识的或理智的倾向,而自然神向至上神的攀升,就体现着心灵中抽象思维的发展及其形上化、彼岸化的倾向。祖先崇拜的领域是低平实在的社会生活,因而祖先神是下沉的,与此相对应,人的心灵体验更突出了意欲和情感的方面,而祖先神向至上神的集中,则显示了心灵对现实功利的追求及其形下化、此岸化的倾向。,16,神灵是先民心灵状态的折射,自然神宇宙自然,向上飞升,形上化、彼岸化,偏重认识思维。在自然崇拜中,理性化以“提升凝聚”的方式,逐渐形成超越自然现象的

10、上帝或理念,并通过上帝或理念凌驾在感性物质之上。 祖先神社会生活,向下沉坠,形下化、此岸化,偏重情感意欲。祖先崇拜是以逐渐形成圆心的“平面聚集”的方式表现理性化的,即在情感心理的层面上向理智聚中。,17,中国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就上古宗教的一般特点而言,自然神灵是向天界飞升的,而祖先神灵则是向人世下沉的。作为人的思想意识的折射,这两种神灵实际上表示着上古先民理性精神的最初生成和基本状态。自然崇拜偏重思维认知,而祖先崇拜则意欲功利。中国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在于祖先神灵与自然神灵的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识形成其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18,英雄神向祖先神倒转,中国

11、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在于,由于特别突出了祖先崇拜和情感功利的方面,自然神与祖先神的发展总是倾向于两相混合的,这种混合既改变了自然神所隐含的认识思维的性质,也改变了祖先神向英雄神提升的路线,出现了英雄神不能继续向更高的神界提升,反而向世俗倒转的特殊倾向。但是,中国上古宗教中祖先崇拜所取得的优势并不是以它对自然崇拜的排斥得到的,相反,靠着自然神的提升,靠着它们之间的相互拉动,本应衰落的祖先崇拜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或者说,它是以与自然崇拜的密切结合而发挥其重大影响的。下面是中西上古宗教的简略比较。,19,西方古代至上神的形成方式,自然(神物分离) 自然崇拜 自 然 神 图腾崇拜 万物有灵 至上神 人文英

12、雄 祖先崇拜 祖先(神人分离),20,祖灵跃升为英雄神,人性与神性分离,西方古代宗教也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个方面,它与中国古代宗教不同的关键就在于英雄崇拜与祖先崇拜的逐渐分离,英雄神带走了祖先神的神性,进入了神话想象的广阔的天地,那个本来可以由祖先神为人们沟通的天界,就远离世俗而去,那个本来在亲近的先祖身边就可以沐浴到的神性的光辉,现在只能远远地遥望了。在这条路上,神与人分离了。,21,向天界飞升的自然神形成两个世界,向天界飞升的自然神,在其发展的最高点上形成至上神,这种原始自然宗教的发展轨迹,在哲学上则以灵魂和感官、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上下两分的二元论方式表现出来。灵魂(思维)与感官的上下两

13、分是认识论的两分,可感世界(现象)与可知世界(本质)的两分则是本体论的两分(上下两分可以产生人与世界的静观方式,或者说独立的自然崇拜在人的心灵状态上形成对认识论的偏重,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形成“相临”。“相临”或“面对”有相互对待的意思,但不能将其理解为“对立”)。,22,中国古代至上神的形成方式,自然崇拜 自 然 神 图腾崇拜 万物有灵 至上神 祖 先 神 祖先崇拜,23,祖神就是上帝,在中国古代宗教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没有像西方那样分别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中国古代没有英雄神与自然神共同向上攀升的创世神话,另一方面,也没有失去神性的自然物质和失去神性的社会人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祖先

14、崇拜的强大力量抑制了英雄崇拜的生长,使在西方那里最终失去了神性的祖先神在中国具有了更多的神性。祖先就是英雄,祖先就是上帝。,24,自然神灵的下贯形成一个世界,另一方面,自然崇拜因受祖先崇拜下沉倾向的制约,弱化了自然神向上攀升的本性,自然神失去了离开自然从而向形上境界发展的力量。这样中国古代宗教也避免了本体和现象的二元分离,没有导致在上的神界与在下的无神的自然(自然物质)的分离,它使自然神的神性就保持在自然物质中。祖先崇拜也没有导致有神性的英雄与无神性的祖先的分离,它使祖先的神性就保持在世俗人间中。,25,原有的运行路线发生变化,向彼岸飞升的自然神灵反而下贯,向此岸下沉的祖先神灵反而超拔,这两种

15、逆转使它们在下沉和超拔的中途相遇,形成不上不下的至上神,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居间性”,正是这种居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人性中理性化的特点。这个理性不是形而上的,因为至上神不在远远的彼岸,但它也不是形而下的,因为至上神也不完全沉溺于此岸,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形而中”。,26,德:祖先神灵的抽象(德不低) 道:自然神灵的抽象(道不高),这个形而中的理性就是中国古代的最高范畴“道”与“德”。道与自然崇拜相关,可称之为“天道”,德与祖先崇拜相关,可称之为“人德”;道与德合称为“道德”,其文化背景正在于“天”与“人”的上下相聚的关系。从理性的特点看,天道与对自然的思维认识相关,而人德则与对社会的功利活

16、动相关,因此,天道代表着理性的认知方面,可称之为“自然理性”,而人德则代表着理性的功利倾向,可称之为“社会理性”。天道与人德的聚合,也就是自然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结合,这种结合,构造了中国古代人性的特殊状态,形成了理性和感性的特殊关系。,27,改变路线的同时保持着原有的本性,但是自然神灵向上飞升的本性并未因此而改变,它在逆转下贯的同时仍然保持着飞升远离的倾向,因此,自然理性仍然具有形而上的古代性质;另一方面,祖先神灵向下沉坠的本性也并未因此而消失,它在逆转超拔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下压切近的倾向,因此,社会理性仍然具有祖先崇拜所特有的形而下的特点。,28,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由此形成,而“逆向聚中”和“原位返回”,则是它内部的两种主要机制。 “逆向聚中”是具有形上倾向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