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089300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6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必修ⅱ课堂教学设计实例(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岳麓版必修课堂教学设计实例,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汉代四大经济区的地域划分,经济区域 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原人口 三次南迁高潮的时期、原因,人口南迁的影 响;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古代 文化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1、通过对汉代四大经济区的分析、归 纳,认识中国经济区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通过对古代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认识社会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二、能力与方法,教学目标 二、能力与方法,3、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内涵的深入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形成

2、下列认识:中国农耕经济(农耕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中国古代各地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呈现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先北后南的特点,经济重心、文化重心也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1、通过对古代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安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存在中去理解和把握社会意识。 3、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下列认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教学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我们一提到“中国”的时候, 你想到了什么?,课堂引语,中国是一个文明

3、古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农耕文明史,课堂引语,1、它起源于哪里? 2、它发生过什么变化? 3、它有什么特点?,课堂引语 对中国农耕文明的三个追问,中国农耕经济(农耕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中国古代各地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呈现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先北后南,经济重心、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课堂引语,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汉代四大经济区 1、山东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 2、山西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

4、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一)汉代四大经济区 3、江南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 4、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学习方法归类,影响古代农业发展四个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因素 (2)人力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多少 (3)技术因素:是否掌握先进生产技术 (2)开发因素:是否得到开发,课堂知识小结:,司马迁划分的汉代四大经济区,资料拓展:,(一)以华山、崤山分界的地域山东 山东:地区名。 (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与汉代“关东”含义相同。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史记 秦本纪:孝公元年

5、(前361)“河山以东强国六”。当时秦东界在华山一线。一般也专指黄河流域。 (2)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和五代时晋国,因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史记 晋世家:文公四年(前633),“晋兵先下山东”。 (3)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二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总称山东。元废二路,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山东之名不改。明置山东省,历清、民国至今,山东遂成为行政区名。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169。,资料拓展:,(二)以华山、崤山分界的地域山西 山西: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

6、所谓“关中”同义。楚汉相争,萧何镇守关中,史记 太史公自序谓“萧何填抚山西”。张守节正义云:“谓华山以西也。”汉书 赵充国传:“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其后则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明洪武二年(1369)置山西行中书省,山西遂为政区名。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169。,资料拓展:,(三)以函谷关分界的地域函谷关与关西、关东 函谷关: (1)旧函谷关。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东自崤山,西至潼津,绝岸壁立,谷深道狭,深险如函,通称函谷,号称天险。因关在谷中而得名。 (2)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县东。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从旧关移此,距离故关三百里。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关西:秦、汉、

7、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又称关内。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1188。 关东:地区名。(1)秦、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又称关外。(2)旧称今山海关以东为关东,故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东三省。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1187。,资料拓展:,(四)以函谷关分界的地域函谷关与关中 关中:地区名。 (1)指战国末函谷关以西秦国故地,包括今河南灵宝市以西及陕西、甘肃东部和四川地区。史记 项羽本纪载刘邦被封于汉中,而称“巴、蜀亦关中地也。” (2)指故秦函谷关以西,即今河南灵宝市以西与秦岭以北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以及陕北地区。 (3)指今陕

8、西关中平原。 (4)指故秦函谷关以西即今河南灵宝市以西与陕西关中盆地。 (5)指故秦函谷关以西即今河南灵宝市以西与陕西关中平原与商洛地区。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1187。,资料拓展:,(五)以黄河分界的地域黄河与河西、河东及中原 河:即黄河。甲骨文、金文和古文献都显示,商周时期专称黄河为河。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P1948。 河西:地区名。 (1)春秋、战国时期指今山西、陕西二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2)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又称为河右。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P1948。 河东:地区名。 (1)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所置河东郡即在这一地区。 (2)唐以

9、后泛指今山西全境。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P1948。 中原:地区名。即中土、中州,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445。,资料拓展:,(六)以长江分界的地域江东、江南 江东:地区名。长江在安徽芜湖到江苏南京一段,其流向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秦、汉以后,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而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 中国历史大辞典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春秋、战国、秦、汉时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

10、。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1195。,资料拓展:,(七)龙门与碣石 龙门山: (1)河南洛阳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因山耸立伊水两岸,夹峙如门,故名。东面为香山,西面为龙门山。著名的龙门石窟所在地。 (2)又名禹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东北,夹河对峙。黄河穿流奔腾下泻,两岸峭壁相望,形如门阙,故名。北魏在河东置龙门填,唐置龙门关。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692。 龙门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因县西龙门山为名。治今山西河津市西。属高凉郡。唐朝开元二年(714)于县西置龙门仓。唐朝名将薛仁贵和著名文学家王勃皆是此地人。北宋宣和二年(1120),改为河津县。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

11、692。 碣石:秦始皇、汉武帝皆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一说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碣石山;一说在今秦皇岛市北戴河附近。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用兵乌桓过此,作有碣石篇。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3123。,资料拓展:,(八)以长城分界的地域塞内、塞北(塞外) 塞内:长城以南地区。 塞北(塞外):中国长城以北地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地形以高原为主。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少数民族集居地区之一。主要有汉、满、回、蒙古、裕固、哈萨克等民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地和畜牧业基地。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本,(二)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区域的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

12、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1、第一次高潮 (1)时间: (2)原因: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3)影响:,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一)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西晋时期,八个受封为王的皇室成员先后起兵,为争夺统治权,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相互冲杀,历时16年( 291 306)之久。16年中,参战诸王大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乘机在左国 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大部分土 地,称汉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死 ,皇 太弟司马炽嗣位 ,改元永嘉

13、。刘渊遣石勒等大举 南侵,屡破晋军,招纳人马,势力强大。永嘉二 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 310年,刘聪遣石勒、刘曜(yao)、王弥等率军 攻晋,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晋军 10余万人,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后攻入京师洛 阳,俘获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永嘉之乱,永嘉行 (唐)张籍 著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旋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永嘉之乱的社会影响,2、第二次高潮 (1)时间: (2)原因:

14、安史之乱 (3)影响:,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一)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唐玄宗 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 8年 之久的叛乱。755年,身兼平卢 (今辽宁朝阳)、范阳( 今 北京 )、河东( 今山西太原西南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自 范阳起兵叛乱。河北州县望风瓦解。洛阳失陷,安禄山在 洛阳称大燕皇帝。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奔灵武(今宁 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安 禄山遣部将孙孝哲入长安,自己仍留洛阳。叛军将领日夜 纵酒,专以声色财贿为事。 至德二载(757)正月 ,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chu)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

15、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相州,今河南安阳)。,安史之乱及其影响(一),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 、李光弼等九 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 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 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 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 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 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 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 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

16、面由此形成;中原战 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 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从此结束。,安史之乱及其影响(二),3、第三次高潮 (1)时间: (2)原因:靖康之乱 (3)影响:,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一)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宋钦宗靖康元年 (1126)正月 ,金军南下 ,渡过黄河 ,直 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坚持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 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 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金军大肆 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 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 、 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北宋灭亡。 (这就是岳飞在满江红中所说的“靖康耻”),靖康之乱(一),靖康之乱(二),靖康之变发生后,宋徽宗 第九子,宋钦宗之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