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历史人文》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3025731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4 大小:23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山历史人文》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萧山历史人文》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萧山历史人文》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萧山历史人文》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萧山历史人文》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山历史人文》ppt课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萧山历史人文,(一)“萧山”区名由来,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 “余”,因当时萧山产盐,所以称 “余暨”。 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 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 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2001年3月25日

2、,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二)萧山文化和特产,萧山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跨湖桥文化,不但有天下奇观钱江潮,更有龙的故乡千古神州大地独有的龙文化“龙舟竞渡”的传统艺术。一鸣惊人的独木舟的出现,确立了跨湖桥文化的悠久、伟大,也提供了中国和世界造船史上最早的素材。 一、华夏第一舟兄弟:萧山龙舟! 有8000年历史的跨湖桥文化就是萧山文脉之源。而距今2500年东周春秋时期,历史上曾发生了著名的吴越战争,先是吴胜。越国采取“献贡美女”、“卧薪尝胆”,和二十年强国富民政策的措施,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国反败为胜,战败了吴国。并建都山东琅琊,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3、。又下令在端午进行“龙舟竞渡”以示庆祝。由于萧山越王城是吴越大战“馈鱼退敌”的主战场,又是抗吴出兵的军港,所以庆胜利龙舟竞渡就在萧山湘湖一带。萧山湘湖景区的“越王城”和“尝胆亭”古迹保存完好,尽可供中外名士考古参观。 原绍兴府萧山县现杭州市萧山的龙舟数千年来承传发展都保持着四条龙舟船它们是金龙致意、万事如意的,金龙舟;银龙迎龙、生意兴隆的,银龙舟;青龙吉庆、四季平安的,青龙舟;黄龙点首、人寿年丰的,黄龙舟。四龙舟出场表演示意:四海升平,国运隆昌,四季平安,国泰民丰。每场龙舟艺术表演的活动项目有:四龙点睛,龙舟展示,龙穿花阵,龙行8字,龙舟比赛等节目。金色,银色,青色,黄色四色龙舟色彩鲜艳,威武

4、雄壮。高大的龙头,眼如铜铃滚动放光,张牙舞齿,吞云吐雾。五彩龙尾任意摆动,跃跃欲飞。随着催人奋进的一声炮响,精神抖擞的水手们穿扎各色服装打起飞桨,各龙舟如离弦之箭,争先前进。但见那锦旗招展,旌幡飘扬,锣鼓喧天,欢声四起,湖岸四周数万观众喝彩声此起彼伏。随着奋进的金鼓声四色船刹那间龙分伯仲,舟现冠亚。顿时群情激奋,欢声雷动,目睹风采,令人叫绝。 好一个千年传统的龙舟表现,萧山民间艺术魅力无限。 二、天下第一奇观钱江潮! 这个世界上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

5、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世界上有这样景观的有两处,另一处在亚马孙流域森林之中,没有很大的观赏价值!所以说这是真正的奇观啊! 关于钱江潮有种传说: 早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时期,海盐县是越国和吴国之间的一块兵家必争的要地。越国有一位爱国忠君大臣伍子胥,当越王勾践在吴国被囚禁的时

6、候,伍子胥身穿白袍、骑上白马,拼死为越国效力,过昭关时受阻,急得一夜之间黑须变成白须,才得骗过守卒过关。勾践回国后,重用伍子胥,越国迅速强大起来。但是,在征服吴国,报仇雪耻后,勾践却大杀功臣,把伍子胥平白无辜地杀了头,真是“飞鸟绝,良弓藏;猾兔尽,猎狗烹。” 全国老百姓为伍子胥不平,许多地方都自发塑伍子胥像,加以纪念。在海盐县的城西乡,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尚胥庙”(伍子胥姓伍名尚字子胥,故名),就是专门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自己也愤愤不平。死后,心态仍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每天身穿白袍,骑上白马,化成一团团白浪,从海上到钱塘江边来讨个说法,这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钱江潮 三、萧山母亲湖湘湖! 湘湖被誉为

7、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几百年来萧山人欲圆未圆的一个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萧山人正着手圆这个梦。未来的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记”。湘湖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萧山的发展。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区西南,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证实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湖沼,或为田地,历经沧海巨变。 湘湖曾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出发。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

8、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自己“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景。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四周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大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北宋熙宁年间,不少人奏请要废田复湖,均未成。政和二年,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召集村中阅历丰厚的老人开会,并亲自勘察,“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周围80余里,长约19

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此后,湘湖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万顷湘湖民稼穑”,湘湖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四、萧山花边 萧山花边又名万缕丝、万里斯,于二十世纪初由意大利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镇。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创新,由原来的花样单调发展为如今的品类繁多,有床罩、台毯、窗帘、沙发套、座垫、胸花、绣衫等多种,构图新颖,色调素雅,工针多样,技艺精湛,其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与地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万缕丝花边窗帘、宁夏厅的花边窗帘和杭州机场贵宾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花边的代表

10、杰作。现在纯手工制作的花边的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五、萧山三黄鸡 萧山鸡的起源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宫中饲养的斗鸡传入民间而来,故又称“越鸡”;而因其喙黄、羽黄、脚黄,故又名“三黄鸡”。此鸡个体肥大,肉质白嫩,味鲜美,前期生长快,抗病力、觅食力和适应性强,是全国八大优良鸡种之一。主要产地在瓜沥、义蓬、城北等地。 六、萧山萝卜干 萧山萝卜干以该市“一刀种”萝卜为原料,以其长度与菜刀相近,加工时一刀可分两半而得名。具有色泽黄亮、条形均匀、咸甜适宜、脆嫩松口的特色,为早餐佐食之佳品。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萧山萝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开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肴”。主要产地分布在萧山市的坎山、赭山、义蓬、

11、瓜沥、城北等乡镇。 萝卜干为圆柱形,直径45厘米, 重约150克,外皮较厚色白,含水量少。加工方法亦采用风脱水法,刀切成条,每条带有边皮,然后摊晒,每日翻动多次,晚间苫盖以防雾浸雨淋。晒23日,手感柔软,即可腌制。将萝卜条置容器中,放盐拌匀,用力揉搓,至盐烊为止。分批进缸,逐层踏实,两日后出缸,匀薄摊晒,勤加翻动。三四日后再加适量盐分拌匀,分层装坛,逐层压实,加盖面盐,封口。一般经一周左右制成。成品无须根、斑点、青头、坏条,经年不坏,香味不散。该品已有800余年生产历史。 七、萧山杨梅 萧山、慈溪、余姚、兰溪等地都是杨梅产地,其中以萧山杜家一带所产杨梅最负盛名。这种杨梅颗粒大,每500克28个

12、到30个。核小,肉柱圆,味鲜甜。一般在夏至后5天左右成熟。萧山杨梅栽培历史悠久,已有早色、迟色、白杨梅、草梅等四十余种品种。杨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点。,(三)萧山历史名人,先贤们的精神是华夏的民族精神,他们生平的业绩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样也是萧山人民永远学习的风范。 一、卧薪尝胆 勾践(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是春秋后期越国的国君。父名允常,他的祖先,相传是禹的后裔,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 春秋时期,越国古称大越,地处东海之滨,有渔盐之利,境内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物产丰富。越王勾践任用文种主管内政,范蠡主管军事,使越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萧山属越国疆域,

13、而且是越国的西北大门,战略要地,吴越屡次战争,大多是在萧山发生或经过萧山。由于是越国军港,所以勾践对萧山非常重视,自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接位以后,时来萧山巡视,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勾践常在长山种荏,荏是一种草木植物,叶苦,故长山又称荏山,今长山脚下尚有一村用荏山之名。 从历史资料中查阅到,先后七次大的军事活动中,越出兵伐吴及北上争霸共有八次之多,吴越“夫椒之战”中(今江苏吴兴),越军大败,勾践求和,并携妻赴吴为人质。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在吴国那些日子,他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挂着的一颗苦胆,晚上在柴草堆上枕戈而卧,苦心焦思,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典故,今湘湖老虎山洞有尝胆亭遗址保存。两千多年以

14、来,勾践这种卧薪尝胆立志复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奔竞不息,奋发图强,从围海造田和发展经济中体现了出来,衍变为今天的萧山精神,是有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周元王三年(前473),勾践接到西施等提供的情报后,勾践集中优势兵力数万,众志成城。此战吴军大败,死者不可胜计,落得吴国太子被杀,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灭吴后,引兵北渡淮河,迁都琅玡(今山东胶南县琅玡台西北),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与齐、晋各国会盟,献贡周室,周元王亦使人向勾践赐胙,封其为伯。勾践于是号称霸王,也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是萧山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文化之一,又是湘湖文化的重要篇章,也是萧

15、山旅游的根本源泉。 二、萧山文化之先河许询 许询,字玄度,号征君,东晋高阳(今属河北)人,后居萧山,为萧山许姓人的始祖。询父名许归,字仲仁,从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任会稽内史。有四子,许询排行第二。 许询为东晋初颇有名望的处士。“有才藻、善属文、能清言”。西晋灭亡后,随父与北方士族名门南迁,定居山阴。许询不愿受到任何束缚,整日与一批有声望的名流饮酒赋诗,晋简文帝人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许询与当时的谢安、孙绰、支遁、王羲之、刘真长等人过从密切。由于北秦苻坚强盛,西晋南迁为东晋,淝水之战前夕,名门望族顺势南迁,南方文化开始兴盛。不久,东晋名门望族谢安、谢玄定居上虞,王羲之定居越州,许询定居

16、在当时湖泊密布、一片郁郁茂林的永兴(今萧山),筑室西山与北干山之间。萧然自致,自号其岫为萧然山,可谓也是萧山的来由(中国历代名人大传记载)。 自此许询便开始好道,喜欢研究黄(轩辕氏黄帝),老(老子李耳)的学问;后又崇禅(静虑)和当时高僧支遁接席讲经。还邀请好友王羲之常常一起出游,踏遍浙江名山大川,悠乐山水。其中永和九年王羲之撰写兰亭序时许也在坐。许氏故居即今萧山境内祗园寺。百乐山、仙人洞和山下的玄度岩(都在今楼塔镇境内),是许询当年隐居,烧药炼丹的所在。唐代大诗人王勃山亭序云:永兴新郊许元度之风月,谓此也。又按县北干山下,有许询园,图经云:询家此山之阳,故其诗曰:萧条北干园景也。太平寰宇记又县西南八十里有许询幽居之所,元朝诗人徐天祐题许询旧园诗云:“高栖不受鹤书招,北干家园久寂寥,明月室怀人姓许,故山犹是岫名萧。”名句留传至今。 许询接近晚年,与王羲之、谢安等相约去四明山区的剡溪深谷隐居,萧山的家宅,全部舍宅建塔为寺,他是萧山第一个作出此高明之举。今城区西河路东侧,体育路西端北面,是东晋文宗许询舍宅所建寺院,初称“崇化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