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72941727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在毕业别离之际》.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在毕业别离之际篇一:写在监利人创刊五周年之际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追逐梦想 写在监利人创刊五周年之际 安频 花开花谢,月圆圆缺,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之间,五年的时光在我们指缝中悄然流逝。五年前,我们选择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夏日,选择在那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东湖之滨,创办了监利人杂志。当散发出油墨香味的创刊号分发到各级各类读者手中时,封面上那圆月朗照的荆岳长江大桥的美丽图景,就像夏天葱茏的绿一样,不经意间就舒爽着朋友们的视线,顿时,一股鲜活的气息弥漫于全身。 紧接着,总第2期,总第3期,总第4期一直到刚刚从印刷厂运回,便即刻邮寄到您手中的2016年第7期(总第53期)。在这一本又一本的监利人上,我们留下

2、了一行行深深浅浅的编创足迹,留下了一串串萦绕脑海的美丽记忆,留下了诸多作者、读者、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留下了一个个追逐“演绎乡愁,聚集乡情”的梦想 家国情怀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工作时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五年来,监利人始终在“本刊特稿”、“特别关注”等靠前的重要栏目中,连续组织稿源,报道监利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三城同创、三万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头戏”。 尤其是在去年六月一日深夜,得知“东方之星”在长江监利段水域翻沉后

3、,主编安频立即驱车赶赴监利县城,率领谢金城、吴边、谢均焱等采编人员,参与“小城大爱”的救援行动。全体人员积极投入采访,十个日日夜夜。发文章五十多篇、微信一百余条,并将所有文章网上传播。这些多篇有份量的稿件,被中国网等十多家网站转载。除了写稿传稿之外,还组织小车六辆,接送受难者家属和各省工作救 援专班二百多人次。向家属、专班、志愿者、解放军发放杂志三千九百多本,购买雨伞三百把、毛被五十床及其他物品,接待外地网站采访人员开支经费九千多元。联系黄冈好人送价值近三万药到军营、工棚、福利院、工作专班。 五年来。帮助监利乡亲患者联系医院、医生七十二人次,帮助办理住院十三人次。 五年来帮助学生就学、考硏十九

4、人,联系介绍学生就业二十多人次。 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如育才基金的两次活动中,帮助策划组织有关人员幕捐、共同在监利主办本土书法家捐字专场,主动帮助联系活动会场,用大版面免费宣传该基金会的作法与成效。杂志社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五年来拿出近万元元支持贫困学子、残疾人和重症病人,为贫困户送旧衣服十多包。 组织天下监利人群捐款二万零二百元(其中杂志社及编辑四千五百元)、衣服六包、雨伞四十把,送到三洲,尺八、柘木、桥市七所学校的近七十多名贫困生手中。 下属的监利人艺术团到周老红色地专场演出,中央电视台全程拍摄。现在正在排练节目,今年“七一”建党九十五周年将专场献礼演出,此举受到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

5、定和赞扬!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每个人修好了身心,完善了自我,我们才有可能示范和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实现家庭的和谐美满。监利人还将报道的触角伸向一个个看似普通却并不平凡的家庭,这其中有几十年侍奉病残公婆的孝顺媳妇,有为儿女治病而变卖家产四处求医的年轻父母,有深情怀念父母养育之恩的党政干部,有含饴弄孙、童心未泯的退休教师。是的,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了,这个国家也就和谐美满了。 故园风物 记得在创刊一周年的纪念文章中,监利人曾打出了这样的旗号:监利人亮的是什么牌?监利人亮的是促进监利经济发展之牌,亮的是展示监利游子风采之牌,亮的是抒发乡思乡情之牌,亮

6、的是回溯监利历史文化之牌,亮的是演绎监利民俗风情之牌,亮的是品尝家乡风味特产之牌? 五年来,监利人陆续采访报道了约一百位星散于省内外的监利游子。他们之中有党政官员,有企业精英,有科技俊彦,有高等学府的教授学者,有知名医院的内外科医师。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监利这块热土的大街小巷中走出来,从故园的田垄村舍走出来。当我们用地道的家乡方言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仿佛回到父母生养他们的农家小院,回到老师教育他们的中小学校。如今,他们事业有成,却仍然保存着那颗乡情难忘的赤子之心! 三千年荆楚大地,群星闪烁的历史人物中,不乏古往今来的监利名人。我们在回溯了屈原、伍子胥、关云长、裴纶、贺龙、段德昌、周逸群等历史人

7、物的足迹外,这两年又着重登载了陈友谅的连续篇章。在采写陈友谅的过程中,主编安频与编辑谢金城,沿着这位农民英雄的足迹,走遍了监利的路桥湖港,去年又在严寒中远赴鄱阳湖寻觅陈友谅当年与朱元璋血战的古战场。目前,业已写出四十多万字的长篇汉皇陈友谅,并将其中的部分章节约十万字在本刊陆续登载,在读者中及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如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罗同松为此撰文发于本刊后,为新华网及人民网转载。目前,安频先生与谢金城先生又将敏锐的目光盯准了清朝台湾知府朱材哲,为这位在台湾为民造福、政绩斐然的监利籍古人作传修史。而李光荣先生的红色系列,宣讲的是监利故土一脉相承的正能量。 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故里形胜”、“民风民俗”

8、与“家乡特产”、”知青岁月”诸栏目,向来是监利人吸引读者眼球的强项。很多本土读者多次发来微信、短信,点赞监利人“乡味浓郁,耐人玩味”,“美图佳文如山间風景,令人应接不暇”,“编校水准可为百分之九十八。除了微末的谬误,几乎可称完璧”,“质地滑软,手感厚实”等等。这两年,辞赋作家胡跃飞先生撰写系列赋文,杨林山赋、滨江公园赋,长短间杂,骈偶工整,让你吟诵一番后忍不住走马监利,去看个究竟。而高凤华先生,继老木先生续写“乡下旧木器”系列,从水乡的木拱桥,到婴儿的“坐骑”围桶,都没有逃出这位农民作家的笔下。 至于监利“吃货”们纷纷寄来的文章,什么烧脚鱼,卤香干,酱莴笋,炕水饼等等,篇幅虽短,但却能激发读者

9、们的味蕾,那都是舌尖上的乡愁啊! 人文亮色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子,沉吟至今。”这里表达了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情。监利人杂志办刊五载,出刊五十三期,刊出文章一千六百四十七篇,累计五百六十多万文字,编转发微信三千一百多条,杂志刊登的所有文章都在巜监利人网站上进行转载,其精美的图案、精巧的设计、鲜活的栏目、朴实的文风,一期期、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创作品,原汁原味地捧送到读者的面前,给人美的享受和乐趣。支撑监利人坚挺不倒的,也是得益于主编安频等人的求贤若渴,慧眼识金。 安频先生担纲监利人主编的五年来,又当主编,又当编辑,又当美编,又搞发行,又当业务跑赞助。这完全是牺牲自己

10、,为读友服务。拿他自己扥话说,“只求大伙理解,点个赞,多宣传一下家乡”。拿诸多读者的微信来说,“没有献身文化的精神,是干不好这主编的”,“我可以说,除了您,监利人没有人可以担纲,太繁累哟”,“您辛苦了!您不易”。 每当我们翻开一页页散发浓浓墨香味的监利人期刊,几乎每期都有一个叫高凤华的乡土作者,他那一篇篇锦绣文章,灿烂而明媚,如一条条淙淙的清溪,涓涓流淌在读者的心田,溅起无数欢乐的浪花。说到高凤华先生,是安频主编在监利通讯上看到他的很多文章,并通过阮梅青同志才认识接触他。三年来,高凤华这位衷情于文学创作的农民作家,白天在长沙为生活奔走,晚上就在一间简陋狭窄的出租房里伏案而书。那一行行饱蘸心血的

11、文字,一篇篇在监利人上华彩生辉。 安频先生认识的第二位充满朝气的农民作者袁作军,是他l990年在监利程集工作时,与当时的镇委宣传委员王克文先生同事。去年他到程集看望王老时,王老向他推荐这位作者。这位作者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农田,晚上夜深人静之时,还在伏案著文。他的文章简洁明快、幽黙质朴,宛如乡野的野花野草那样,带着泥土的芬芳。 在监利文苑享有盛名的老编辑杨忠锦先生,胸有烟霞,文笔老到,是身体好,心态好,文章好,人缘好的新时期“四好”先生。全国“十佳教师”作者陈振林先生,是自由撰稿人,佳作叠出。宣传部新闻科长万东方先生,文笔流畅,功底深厚。县人大常委会代工委主任李光荣同志,对监利红色苏区的革

12、命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写出了多部长篇巨著。县文化馆退休干部胡跃飞同志,诗赋双绝,写出许多脍炙人 口的诗文。吴边女士,文章清秀隽永,颇有小家碧玉的范儿。匡计洪、余爱民、汤红兵、王克文、王生文、邓海平、孙永久、熊传甫、陈代明、邓从新、王辉、丁安国、严君、曹玉治等新老作家诗人(排名不分先后),这些监利文苑的主力军,为监利人繁荣昌盛、万紫千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长篇短制,给人启迪,让人遐想。 五年来,聘请特邀编辑十多人次,拥有作者三百七十二人,其中经常投稿发文的达八十七人。一批在国内?有名气的作者都多次投来稿件,挖掘和培养新人(作者)近五十人左右。每年春节前夕,都举行骨干作者茶话答谢会,看望慰问部分

13、作者。主编连续三年亲自到高风华家慰问。为了便于编辑与骨干作家的写稿修稿,杂志社自筹资金几千元买了几部智能手机,送到杨忠锦、谢金城、高凤华、袁作军等作者手中。 五年来,开展大小作者活动八次,近三百多人次。其中在白螺的四周年活动就达到八十多人。每次活动都丰富多彩,含参观考察、研讨交流、表彰奖励、推介新人、书画展示、歌泳比赛等。 五年来,在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百度、千龙网、清华大学学报、湖北有关网站和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三十多篇。 监利人植根监利,又走出监利。2015年年底,由监利人杂志社发起,与深圳市星广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汉大学文学院、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联手主办的“小说改编影视剧本

14、研讨会”,在充满学术氛围的江汉大学明德酒店博学厅里召开。研讨会盛况空前,监利本土的七十多位作家(其中许多乡土作家还是第一次进入大学课堂),携着自己的作品,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的作家、博导等,以及深圳市星广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人面对面交流,商讨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大计,受益匪浅,可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另外,监利人还组织近六十人的作者到洪湖瞿家湾蓝田采风观光,进行红色历史学术研讨,邀请监利、洪明二县市主要领导参加并予指导,两地领导对监利人的采风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篇二: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 摘要: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 内容 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

15、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 研究 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 历史 。本文是对以利玛窦、白晋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之易说而作的初步梳理。这种梳理带有 哲学分析 的性质,显示耶稣会士围绕太极之辨而突出的宗教性的哲学立场。耶稣会士一般推崇早期儒学及 中国 哲学原典,对 理学 和宋易则颇有批评,这就使他们卷入当时中西学界的复杂的学术纷争。对这场持续近二百年的学术论辩仍有待展开更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耶稣会士;易经;太极之辨 the ories on yi by the jesuit missionaries in china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尽管有种种迹象表明,近代之前“易学”及与易经的思想阐释和实际 应用 而形成的各类学术和实用知识,就已经传入西方世界,但这种传播基本属于文化 影响 史的范畴。外来的文化影响,对于学术思想的 发展 当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还不能看作是严格的学术交流。1西方人直到世纪以后才对易经展开直接而系统的研究,最初的一批研究者就是来华传教的欧洲耶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