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72937015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谈治学之道、修身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问题。那么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谈交友之道、处世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朋友、对他人的问题了。 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我们就来看看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 (1)Is it not pleasan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Legge) (2)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

2、ot after all delightful?(Waley)关于“乐”字,理雅各像译“悦”字一样用了pleasant,韦利却用了一个不同的delightful。这两个词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指外表的欢乐,后者指内心的愉快。“学而时习之”是内心的愉快,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理雅各“悦”字译得不妥,“乐”字倒译对了,但是总的看来,他选词显得不够精确。韦利却是译颠倒了:“不亦悦乎”表示内心的愉快,他用了形之于外的pleasure;“不亦乐乎”形之于外,他却用了表示内心愉快的delightful。至于“有朋自远方来”,理雅各把“有”字译成have,把“远”译成distant,把“方”译成qua

3、rters,从对等的观点看来,似乎无可非议,但不如韦利的译文afar更加自然,更口语化。韦利还在两句中都加了after all一词,表示不在其位,似乎没有必要。我看可以参考两家译文,把这一句重译如下: Is it not a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这一句话是不是可以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回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人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交流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的结果么?至于个人,杨振宁和我是大学时代的同学,我们多年不见,他远涉重洋,到北京大学来讲“美与物理学”。我说他的演讲沟通了科学和艺术,

4、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他用中国古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和西方名诗“一粒沙中见世界”来描述科学家,不但沟通了中西文化,而且把古代和现代结合起来了。 关于中西文化,他还说过:“中 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关于中西文字,他又说:“中国的文字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他还问我翻译了晏几道那首“自别后,忆相逢”的词没有,我说译了,送他的那本书里就有。他翻开书来一看,看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就说不对,他记得是“桃花扇底风”。我说有两个版本,哪个版本好呢?两个版本的第一句都一样,说歌舞通宵达旦,本

5、来高照楼中心的月亮,已经落到杨柳梢头上,仿佛还舍不得离开,要停留在篇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点认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浅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何其精彩,由此便可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心中便深深地扎根了一种“知音情怀”,并且这种情怀完美地融入了底蕴厚重的中华文明里。诚然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是我所远不能也不敢奢望说清的,下面就对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知音情怀浅谈一二,由于学生学识浅陋、见识浅薄,文中的言语、引征错误无可避免,敬请老师指正。 首先言明知音的内涵,所谓知音其中有知己、知交、知心的意思,比喻了解自己和自己心灵相通、精神共鸣的朋友,他

6、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认同、互相支持、矢志不移、终身好友,甘愿为彼此献身。 但是不管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而言这种朋友是很少的,因此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古语。 古人的这种知音情怀与我国的幅员辽阔以及古代的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的老祖先伴水依田而居,以乡土田地为生存根基,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都不会迁徙,一个人在一生中难得出趟远门,只能和乡里邻居打交道,若是凡夫俗子也就罢了,但若是一个心志高远才艺非凡的有识之士却没有人与他谈古论今、诵诗抚琴,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无人赏识,这是莫大的悲哀,因此古代士子往往遍历河山、游学访友。试想一个人骑马乘船、 餐风露宿,跨越千里风尘,经历四季风霜,终于到达了自己神

7、交已久的知音家门前,报拳施礼、欢喜相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进而二人对月倾心、把酒言欢,时而主人欢笑宾客乐,时而宾客笙箫主人歌。酒逢知己千杯少,生遇知音人自醉!此种情景已非言语所能形容,岂一个好字了得! 且看看千古以来的文人墨客们为此演译了多少动人的篇章。诗仙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逊的“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不正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知音情怀的真实写照吗!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伯以牙子期高山流水,弦断为知音为代表。伯牙虽为

8、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可以说只有钟子期一人。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但是后来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

9、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的故事无疑在我国的传统精神中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它成了中国人交朋友的最高追求。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道出了多少人间真情,留下了几多芳华逸事,如今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数不清的以朋友相称的人,可是除了请客应酬、送礼办事或者在网上打发寂寞的“朋友”以外,数得上知己的能有几个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想起这句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篇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昨晚21:08:54我的QQ头像图标闪亮了起来,原来又是有人要加聊呵,我随手点击了一下,一

10、看进来的是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安琪,她刚从迪拜回国。她说:我在火车上已经到山海关了,明天下午到无锡,然后再到常熟,请问你在什么地方?原来是一位国外朋友介绍过来的朋友,我回答说:我在上虞。我还要从常熟到湖州的织里童装市场去一趟,上虞那里有童装市场吗?他们俩已经把你的号码给我了,还没见面就是朋友了,那我就不害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这是一件大事,安琪飘洋过海不远万里,从国外来到国内,从北国来到江南,来到我们上虞,既然客人来了,直到客人离去,我都会精心安排好的,也会盛情款待的。何况安琪来了对发展我们上虞经济会带来一定帮助,我更要略尽地主之谊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几乎家喻

11、户晓的话是我们中国先贤哲人孔子说的。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态度是天性好客,有将客人看得至高无上的习惯。俗话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这表达了一个人对待朋友的一种热情和真诚。一个人如果懂得待人真诚,起码表明这个人很懂得处世,懂得礼貌待人,这是一种金子般的心灵修养。所以,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个性的豁达表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情。生活里,只要有朋友来,是多么的荣幸和幸福!如果朋友来了,你若表现的冷淡,失去的是朋友,玷污的是你的品德。所以,一个人能把朋友放在心上,这个人一定是一个真诚的人。 朋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心灵礼物,朋友是人生中最容易交往的人,

12、朋友是成长中消除寂寞的人,克服苦难的力量,更是一种财富。我一直认为钱财是朋友给的。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有很多成语可以解释待客之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如果真送鹅毛了,那就是悋吝鬼,那就是不够人情。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应该是向客人表达的一份心意。君子之交淡如水,那君子又非别人,一定是最好的神交之友,才能超越礼仪这一节。 还有那李白诗中写道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连马屁股都看不到了,而主人还送客至阶檐在挥手致意,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客人的作别方式。我想,这些传统礼仪并不仅是一些繁文缛节,它蕴含了我们中国文化中对待客人的一种情感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道出了一个人的真诚,道出了一个人的儒雅。这同样是人生的一种珍贵格言,懂得修养的人应该记住这句话,因为它可以让你一辈子获益匪浅,光彩照人,获得收获和成就。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