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9万字 先秦文学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929967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40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 9万字 先秦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编 9万字 先秦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编 9万字 先秦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编 9万字 先秦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编 9万字 先秦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 9万字 先秦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 9万字 先秦文学(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分期按史学坐标系把先秦文学划分为一.三皇五帝时代:(BC 2622世纪)传说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个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劳动是集体行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这也就是儒家经典中称赞的“大同时代”。礼记礼运这样记载:大道之行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禅让制,无文字,但有文学,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主要

2、是一些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语句简短,节奏明快,歌、乐、舞三位一体,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约前21前771):大约BC21世纪时,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夏朝(BC 2116世纪):奴隶制的开端。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导致阶级分化, 禹“传子不传贤”“家天下”正是这种转变的反映。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中记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尚书?汤誓引有一首相传是夏桀的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反抗,感激激越,声韵铿镪。殷商(约公元前1611世纪)奴隶制的发展期成汤灭夏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

3、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最后一个国王叫纣王,此人在开发我国东南地区上,有一定贡献,但又“好酒淫乐”,“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百姓怨 ,而诸侯有衅者”(史记?殷本纪)约在公元前1027前,被周武王姬发推翻。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发明,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从此,开始有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现存尚书中盘庚等五篇,是比较可信的商代史料(语言古奥艰涩,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甲骨卜辞是最朴素的散文形式,略具文学的雏形,甲骨卜辞的出现,代表书面文学萌芽,用刀刻、字瘦长,弯角多方笔。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

4、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的职掌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西周时期(约前11前771)青铜器时代的全盛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其弟周公旦辅佐其子成王执政,为巩固奴隶制立下了功劳,到康王、昭王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西周二百多年间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井田制较大发展,青铜工具逐渐增多,器物上的铭文记载内容广泛,字数最长的已近500字,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直接史料。周厉王时“国人暴动”,厉王被

5、流放,出现“共和行政”局面,我国历史有确切年代的记载,始自共和元年(前841)。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叫周幽王,昏庸暴虐,人民怨恨,贵族离心,终被申侯和大戎的联合军队所杀,西周亡。易经:是卜辞与诗经的过渡。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构。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方面:据礼记?王制篇、汉书?食货志、何休公羊传注等书的记载,周代有采诗的制度,目的“观风俗,知得失”,同时也为了求福佑,敬祖宗,这

6、样一来便产生了诗经中大规模祭祀用的颂歌,歌颂祖先功德,如“周颂”“大雅”和“大雅”的大部分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农事诗和对外族战争诗及西周末世的讽刺诗。在形式上虽然当不起波澜壮阔,但在整部诗经中的气象规模确实是比较壮大的,比之于易经,更是一长足进展。散文:逐渐发展,尚书中的周书可为代表,它是周初到春秋前期载在简册的散文。青铜器铭文文体亦与周书相近,从大量的西周彝器铭文来看,当时的散文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总之,旧石器时代西周时期、神话、诗歌、散文都已初具规模,为春秋以后我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奴隶制衰落期 分水岭前476年,是奴隶制和封建制转变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

7、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春秋开始,从此,历史进入了大动荡大分化时期。这是一个干戈并举,王权式微,战争频繁的时代,小国间的互相构怨,大国对周边小国的鲸吞,改朝换代的王朝战争风起云涌,没有片刻的停息,竞争的结果,同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兼并成为一百七十多个大小侯国,真正主宰这个时代的还当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管仲、子产、曹刿、孙武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由于鲁国的一部史书春秋记载了这段历史,故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期。相传春秋为孔子编订,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极力礼赞王道,正名定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却是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公元前481年

8、,当孔子看到人们猎获的麒麟(神兽,象征王权祥瑞)喟然长叹:“吾道穷矣!”于是绝笔不再删订春秋,他实在没有想到,一部春秋却成了王权跌落的伤心史。诗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由于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息,故反映人民强烈呼声的诗经中的“国风”大部分产生于东迁后春秋中叶,此外还有歌颂鲁僖公的鲁颂四篇,宋国祭祀先祖的商颂五篇,至此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完全产生了。散文作品:历史散文:由史官从历史的立场,对那些兴亡盛衰的人类史迹加以记载,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术志)。文告体散文:尚书:上古之书,从前称“书经”,本是记言的古史,现存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语言生

9、涩,只是记言的文告,缺乏文采。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是记事极简单的历史事件编年纲目,类似后代的新闻标题,只有片断记录。语录体散文:论语记言,文字简短,每章叙一事,仅用三数十言,比之春秋一言两语的记事,更进了一步。4.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封建制的初步确立期,政治、外交、军事上的激烈斗争更加升级。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五霸之一),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遂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雄”的局面,顾炎武日知录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来描述战国霸权迭兴的复杂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士”阶层的出现:奴隶制崩溃,使“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受到冲击,各国贵族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人

10、地位下降,沦落为“士”。同时,由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了,大量奴隶变成了自由的平民,他们中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表现了高度的聪明智慧,构成了“士”的主流。他们是地位不同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某种专门的学识与特长,积极参与政治、外交活动,到处游说诸侯,出谋献策,有的还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他们朝为布衣,暮为卿相,在政治舞台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从思想阵地及学术氛围看,春秋战国是一个大解放、大宽松的时代。学术的桎梏被打破了,风气比较自由,思想理论探讨没有受到压制。人们的主观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逐渐采取了与殷商西周不同的价值取向。从春秋末年起,文化逐渐下移,教育慢慢向平民开放。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

11、先例,有弟子三千;墨子继起,最先与儒家并称“显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吕氏春秋有度)战国中期以后,讲学从师和著述之风更盛,孟子、庄子、荀子、驺衍、慎到、公孙龙等都是既讲学、又著书。出现了九流十家,即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家,另有兵家不在其内。每一家都有大批门人弟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内部又在不断分化融合成不同的派别和集团。如儒分为八,墨析为三,法家则融法、术、势三派为一。代表各派别的各种哲学、政治和学术思想极为活跃,蓬蓬勃勃,呈现出所谓“百家争鸣”的盛况。他们互相驳难,激烈辩论,唇枪舌剑,自由抒发己见,构成我国学术史上最令后人羡慕的

12、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各种学术派别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记录发表出来,涌现了大批文章和著作,不同体裁风格的各种散文著作都在这块土壤上繁盛起来。在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个明显的事实,那便是早期诗句的衰颓与散文的勃兴,诗经之后的三百年,是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胜利的时代,诗歌的声音消沉了,诗坛冷落了,直到战国中后期,才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在屈原以前,我国诗歌主要是民歌,是口头流传的集体创作,还没有出现把毕生精力和才能完全倾注于诗歌创作的诗人,屈原的楚辞,也是在有了私家著述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从集体歌唱到个人著述的新纪

13、元。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此时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诗歌则有一个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演进到政治抒情,再进而到言志抒情。二、此时许多作品的作者难以确定,产生时代也难以确定。三、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三、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文化,文学作者也因之不断变化。一、夏商至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二、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

14、为贵族垄断。但也有大量民歌。民歌的创作者多为平民。三、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解体,文化下移,掌握先进文化的士阶层兴起。此时文化的承载、传播者主要是士。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示出异彩纷呈的特色。四、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关系密切,相伴发展。一、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相联。此时文化以巫文化为代表。文学与之相适应。甲骨文,散文的萌芽,全是占卜问卦及其效验内容。九歌,就是祭歌。商颂,宗庙祭祀之歌。周易爻辞,与巫文化也相关。二、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紧密联系。此时所存作品多为儒家经典。三、战国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紧密相关;楚辞则与楚文化关系密

15、切。五、先秦文学成就概述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轫期。上古时期的古代神话,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在创作方法、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诸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一)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1、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中国诗歌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即文学史所称的诗的原始时代。“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宋书谢灵运传论)。远古歌谣如甲骨卜辞、周易的筮辞(卦辞和爻辞),以及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的弹歌、礼记效特牲记载的蜡辞等,直接反映了初民的现实生活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既言其志,又咏其声,亦动其容,将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成为中国诗歌发轫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I上古歌谣导引出中国诗歌的最早源头,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前6世纪),即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作品的收集,国语周语上有公卿列士“献诗”说,汉人有行人“采诗”说。关于编订,司马迁首倡“孔子删诗”说。实际上,所献、所采的诗歌,是经周王朝的乐官筛选、整理和加工而编定305首,并依据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