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1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答: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为阳,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为阴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答: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答: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情志失调为阴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1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金乘木,木乘土,水乘火,火乘金,土乘水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金悔木,木悔土,水悔火,火悔金,土悔水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心之阳以温脾—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火生土,脾散精以充肺—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 ——火克金 ,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6.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1.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21. 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 性 主 动 .风 为 百 病 之长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寒性收引,腠理汗孔收缩 ,筋脉牵引拘急,湿邪,湿 性 重 浊 ,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 性 黏 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易伤肺阴,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 热 易 扰 心 神 火 热 易 伤 津 耗 气 ,火 热 易 生 风 动 血, 火 邪 易 致 疮 痈暑邪:炎热,生散,多夹湿。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暑邪与火热邪气相比,具有兼热兼湿的特性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寒性收引,腠理汗孔收缩 ,筋脉牵引拘急,湿邪,湿 性 重 浊 ,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 性 黏 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痰 饮:痰 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 ,清稀的称为“饮”瘀血是血液停积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恶血” 、 “衃血” 、 “蓄血” 、 “败血” 、 “污血”等 致病特点: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肿块,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望脉,色紫暗;脉诊脉涩不畅5.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余便是火,病因病理学术语出《丹溪心法》 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症。
如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又如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 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 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5.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相对属性:阴阳的对立性,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阴阳的转化型,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6.回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 的属性相反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阴阳的消长平衡‘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7.回答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及其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五行各自的特性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朴素的认识的基础上,对其特性加以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相克为相互克制、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金乘木,木乘土,水乘火,火乘金,土乘水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金悔木,木悔土,水悔火,火悔金,土悔水。
子母相及母病及子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8.人体之“气”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是什么?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功能;一)推动作用: 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 生理活动有助于人体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三)防御作用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四)固摄作用含 义: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他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9.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与精气津液神之间,脏腑之间的 , 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什么是“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11.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顺应自然 , 养性调神 , 护肾保精 , 体魄锻炼 ,调摄饮食,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2.代表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六部著作是什么?《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新修本草》 , 《证类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拾遗》13.什么是“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14.中药进行炮制的目的是什么?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15.中药进行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纯净,粉碎,切制16.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哪些内容?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1. 性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2. 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3. 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4. 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17.回答中药方剂的概念,中药方剂的组方目地、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分别是什么?方剂是以明确诊断为前提,根据确定的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必要的剂量,配合成方,制成一定的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组方目的:1.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2.随证加减,扩大治疗范围3.制约药物的烈性或毒性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组方变化:1.药味增减变化,2.药量增减变化,3.剂型更换变化18.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两方面?中药药理学额: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作用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19.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20.中药的四性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能得到怎样的解释?一、含义,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作用,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四、运用原则,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中部分药如五味予、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热证病人常伴有中枢兴奋症状如烦躁失眠、语言声粗,小儿高热时甚至可致惊厥,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人常有情绪激动等症状相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