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279680 上传时间:2017-09-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 13 讲 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最新考试大纲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包括三个考查点:其一形象。这类题目通常有三个考查方向:写了哪些形象(意象)的特性;借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形象。其二语言。这类题目通常考查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 ;理解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其三表达技巧。这类题目有三个考查方面: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

2、方法) 、篇章结构。二、考点透析(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 ,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例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

3、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 ,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

4、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

5、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景物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 、 “羁鸟” 、 “旧林” 、 “池鱼” 、 “故渊”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 、 “梧桐” 、 “细雨” 、 “黄昏” ,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

6、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4 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 、 “鸟” 、 “孤舟” 、“蓑笠翁” 、 “寒江” 、 “雪” ,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5 意境所谓“意” ,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

7、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 ,又是“蕴理的情” ;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 ,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

8、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1品味词语(1)精炼传神的词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

9、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中, “聚” “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

10、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 、 “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1、“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 、 “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2)叠音妙用的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

12、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用了“迢迢” 、 “皎皎” 、 “纤纤” 、 “札札” 、 “盈盈” 、 “脉脉”六个叠音词, “迢迢”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写素手之细, “札札”写机杼之声, “盈盈”写银河之水, “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3)颜色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

13、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4)拟声形象的词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用了“嘈嘈” 、 “切切” 、 “间关” 、 “呕哑” 、 “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

14、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2把握句法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 ;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 ,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 ,

15、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 “竹喧” “莲动”便成为“浣女” “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 “渔舟”上。 “浣女” “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 “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3明了风格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1)含蓄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

16、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 “未解” “湿” “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2)平淡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