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792872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35年至1950年安徽籍名人,制作小组:第六组,NO1.胡适,籍贯:皖、绩溪 身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生平简介:,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

2、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

3、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

4、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风采,NO2.陈独秀,籍贯:皖、怀宁 身份: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生平简介:,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城北(旧城北门后营,今安庆116医院)的一间小平房里,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

5、浙江大学前身),1901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1905年创建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名新青年),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北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96年,陈独秀考中秀才。

6、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日报。 1904年初,他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后编辑部迁至芜湖,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他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

7、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改名新青年,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

8、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时期,他多次独自、或与少数同志联名反对共产国际领导层发出的一些明显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苏共和共产国际当权派的政治弹压。,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陈独秀成为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 1929年11月,因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被开除党籍。同年12

9、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中共左翼反对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于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陈独秀风采(1922陈独秀在共产国际四大上),NO3.张治中,张治中(18901969),著名爱国将领,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湖市(原巢县)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领导人之一。,生平简介:,1、淞

10、沪战役 2、直谏蒋介石 3、四上万言书反内战 4、直谏毛泽东 5、为彭德怀伸冤,历史评价:,张治中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同许 多爱国志士一样,他早年也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宗旨投笔从戎的。他一向认为,守土为国是军人的天职。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当时任第五军军长,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8年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尤其可贵的是,张治中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

11、治中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同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友谊。在黄埔军校左右两派学生的斗争中,他是同情共产党的,也曾经因此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攻击。此后,即使在国民党高潮中,他也没有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态度。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同周恩来等时相过从,对共产党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抗战胜利后,他力主和平建国,并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建国以后,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他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亲自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为使台湾回归祖国,他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张治

12、中风采:,NO4.戴安澜,籍贯:皖、无为 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风和戴村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为黄埔系骨干。戴将军曾参加北伐战争、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昆仑关战役,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现洪巷乡)风和戴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

13、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1926年参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师长,接替杜聿明

14、。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 1939年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 1939年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 1939年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40年1月,在坚守昆仑关的战斗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11日,戴安澜身负重伤。国民党政府颁授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1枚嘉奖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1942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戴师长立下遗嘱:如果本师长战死,以副师

15、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4月25日,又率部克复棠吉。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Legion of Merit,即功绩勋章又称军功勋章,戴将军获得之为军官级)2。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毛泽东的挽诗海鸥将军千古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16、。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8年5月3日,安葬于故乡安徽省芜湖市小赭山。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戴安澜风采:,NO5.王稼祥,生平简介:,王稼祥(1906年-1974年),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1925年5月领导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8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进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同年2月转为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