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散文阅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2781570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景类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写景类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写景类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写景类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写景类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景类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类散文阅读(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景类散文阅读,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学常识】,主要是通过记事、状物,写景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或即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说理。,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点 游记散文的要素 游记作为一种纪游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所至,即作者游程;第二,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就山水游记的特质而言,一般应具有三个文体要素。第一,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而真实的描绘;第二,有游踪的记述;第三,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或者寄寓作者对秀丽山河的赞美,或者抒发作者个人的感受情思,

2、或者借山水发表议论。 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山水游记的四个特点 第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第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第三、记游说理,含蓄隽永 第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自然山水人文山水,1、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4、苏轼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景趣(对自然山水的描绘) 情趣(借山水抒发的情感) 理趣(山水中了悟的哲理) 学习重点:景与情以及两者的交融 学习难点:情(打着时代和个人际遇的烙印)与理(作者的哲学思考与

3、山水的关系),黄州快哉亭记,1、苏辙,字 子由 ,晚年自号 颍滨遗老 ,谥号文定。作品集名为 栾城集 ,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 苏洵 、其兄 苏轼 ,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2、苏辙被贬官的原因 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黄州快哉亭记,1、方寸之亭,收尽美景,2、流风遗迹,足以称快,长江气势,波澜壮阔,风云开阖,奇景万变,岸上风光,明丽清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周瑜、陆逊之所驰騖,亦足以称快世俗,3、心胸旷达,无往不快,黄州快哉亭记,作者对“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被贬之后能“不以谪为患”,反而造亭观景,放任于山水之间的乐观处

4、世态度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借此劝慰自己和手足情深的兄长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志,力,物,深思慎取,尽志无悔,文漫灭 音谬,前洞后洞 余所至好游者所至 进洞欣喜出洞懊悔,游 华

5、 山 洞,游 山,事,理,游褒禅山记,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和称为“苏辛”;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书画亦是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石钟山记,游因设疑,郦说,游历释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评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课文结构,写作特点,1、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 2、生动的比喻,贴切的拟声词,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 3、全

6、文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前赤壁赋,欣赏水与月所营造的奇美意境 (因何而乐山水愉人) 理解追怀历史带来的人生须臾的悲叹 (缘何而悲个人际遇) 理解苏轼化困为通的哲学思辨 (为何而通苏轼天性) 由水、月之游赏到水月之思索,始终不离赤壁的山水与人事。,通过游记来阐发议论,2006年半野园图记 论为官之道 2010年九疑山图记 论九疑山之地位,为之鸣不平,景物描写: 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 (2) 远近、俯仰(高低)、内外 (3) 动静、虚实 (4)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5)正面、侧面 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介绍游览的进程 (3)渲染气氛 (4)

7、突出人物思想 (5)衬托人物心情,游记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基础);议论、抒情(升华),阅读方法,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 :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 :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最后,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感:对人、事、景的态度、感情; 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筛选概括比较揣摩,文段形式的评价:包括评价手法和语言两个方面。,1、结构层次、文章(文段)的思路、线索、顺序,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抒情) 、议论、说

8、明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反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详写略写等,手法的评价,1、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等 3、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周密、平实、清晰、生动、流畅;清淡朴素、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沉郁苍凉、豪迈刚劲等,语言的评价,景,景的概述 景物的不同特点 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 和 。(2分) 答案:半野园的概况;文章写作缘由。 22第段交代了

9、九疑山的 。(2分) 答案:规模和得名缘由,景,表现手法 23简析第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景,语言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分) 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前赤壁赋练习2:结合全文,具体说一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文辞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论据言简意丰。请分别加

10、以整理,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 陈情表练习2: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排比句,谈谈这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事,议论由事而生 半野园图记由陈君外出任职依恋半野园引发议论; 九嶷山图记则是由此山命名引发议论。,理,议论对象 24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理,作者态度 26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写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专项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