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773536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5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认清基本国情》(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快速浏览、回顾本课笔记或重点知识,(三分钟),认清基本国情,3-1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3-2党的基本路线,3-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梳理本课知识框架,分工整理知识点(8分钟),要求: 1.前后桌构4成人组,选出组长 2.组长分工:每两人负责整理一个框题共同整理所负责框题中,你们认为需要掌握的常考的知识点或句子,并附上相应页码到中卡上。如: 3.在最重要的或常考的知识前面,标上 号。,1.如何看待今天世界舞台上的中国?P32P33 2.我国的基本国情:P33 .,3-1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组内互说(6分钟),要求: 1.按原分组继续构成4人组 2.由负责整理该框题的三个代表,轮

2、流介绍整理出来的内容。组里 其他同学边听边翻书看,如果遇到不清楚的可以向介绍者提问。 3.组内介绍完,将中卡粘贴,并成大卡。 4.归位,成果展示,要求: 1.发言人介绍:每个框题知识点提供者最重要的知识点(带 ) 2.倾听者将重点知识在课本上做相应标注。,小试身手,考点精练 学习卡一:单选题 1.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8项指标来看,农村养老覆盖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的实现程度都较低。表明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 A.人口问题严峻 B.资源与环境问题严峻 C.生产力落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 D.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下列对改革、发展、稳定三

3、者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改革压倒一切,发展是动力,稳定是硬道理 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C.改革是硬道理,发展是动力,稳定压倒一切 D.改革是动力,发展压倒一切,稳定是硬道理 3.200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 ) .党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高度自治的制度 .我国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A. B. C. D. 4.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4、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行使以下权利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自主发展各项文化社会事业等。这说明( ) A.我国各民族间的差异已经消除 B.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5.近年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一致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坚持深化改革。之所以要坚持改革,是因为( ) .改革是推动社会治愈事业的前提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完善 ,改革是立国之本 A. B. C. D. 6.2010年的两岸关系在实现历史性转折

5、的基础上,政治互访继续增加,两岸商谈成果不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国家独立,民族团结 B.两岸的直接“三通”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考点精练 学习卡二:辨析题 有人认为:我国已经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6分) _,考点精练 学习卡三:材料题 材料(一):据新华网、人民网“”期间,开辟的“我向总理提个问题”,专栏统计,近50万网民提问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物价、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 材料(二):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觉得最痛心的问题是还没有把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物价、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解决好。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力求,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请您思考: 1.材料共同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分) 2.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分) 3.怎样才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请您提出宝贵的建议(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