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2762504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土地资源学课件(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2.1,2.2,2.3,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主要内容,2.4,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2.5,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1光

2、照资源,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1.1光照强度(照度)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4-0.7m可见光的平均

3、感觉程度,其单位为勒克斯,也可以用日照时数表示。 光照强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季节、天空状况和大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其分布与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有相似的趋势,由东西,由南北,由低高。 日照时数的地区差异为植物的区域分布奠定了基础。,中国光能空间分布格局,中国光合年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1.2光照长度(日长) 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变化。 日照长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根据作物生长发育对日长的要求,可将作物划分为长日照作

4、物(小麦、油菜等夏作物)与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等秋作物)。 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地生产力与其日照关系较大。,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1.3光照质量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光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中各种周期现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光照条件对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也

5、有重要作用。 光照条件对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规划与房屋建筑建设均有重要的影响。,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2热量资源,2.1.2.1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 热量地带与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关系很大。 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气候带:寒带、温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特征。,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2.2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耐寒作物生

6、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10的温度,一般代表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两者各自的积温数分别代表了两类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适宜性选择。,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有特殊意义的10积温线: 大兴安岭北麓约1700,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长城一线约3500,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三年两熟; 南岭一线为6500,可一年二熟到一年三熟。 这些积温线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中国大于0C积温空间格局,中国大于10C积温空间格局,

7、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气温的变化规律 日变化(日较差):影响作物的生长。 年变化(年较差):不同纬度土地利用强度(作物熟制)不同。 空间变化(气温垂直递减率):影响土地类型和植被的变化。,中国年平均气温空间格局,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 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第二年春季)与初霜期(第一年秋季)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180-200d,洞庭湖平原可达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300d,西双版纳、广东沿海、海南

8、岛则全年无霜。 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等有关。它对一年生作物(如冬小麦、油菜、蚕豆等)和多年生作物(如果树、茶树、橡胶等)能否安全过冬影响很大。,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温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温度还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尤其对变温动物影响最大。 温度条件对于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设计有重要的价值。 温度使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率受到影响。,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3降水资源,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降水不仅决定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同

9、时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成分、数量与分布等。故降水大小是影响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一个主要因素。,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3.1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400mm等雨量线:此线以西、以北我国主要牧区 该线以南、以东我国主要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此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 此线以南水田农业,中国降水量分布格局图,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降水时间变化 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 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些地区冬春几乎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一般为10%-15%,最高可达1-2倍;北方一般为20%-30%,最高可达10倍。 由于降水

10、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旱涝灾害。,北方某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多年平均月径流量分布,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3.2降水、蒸发与温度的关系 降水、蒸发与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地区气候类型的特点,也反映了该地区总的土地利用特征。 我国以季风型气候和干旱荒漠型气候为主。 降水和蒸发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季风等原因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和利用在空间上的差异。以干燥度为指标,全国从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干湿分区。不同干燥度条件下,农业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及生产效益差异很大。 蒸发量的变化一般与气温变化相一致。

11、,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3.3降水与地形 在降水中一般可以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三种类型。 地形雨在我国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的条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在迎风的山坡面,形成地形雨;而在背风坡的一面,往往形成焚风和雨影气候。这种地形引起的降雨量的分异在区域的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中要充分加以注意。 另外,在同一地区,随地势增高,降水量增大;同时,地形高低影响水资源的再分配。因此,水资源的垂直分布,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因素之一。,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3.4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降水是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的重要来源;降水空间分布不平衡是区域

12、土地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降水季节分布不平衡往往形成旱涝灾害;降水强度过大(暴雨),对地表侵蚀强烈,常诱发水土流失;降水的形式也对农业生产有影响。,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4风力资源,季风对中国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有深远影响 季风使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较好,可为农业利用;夏季风使一年生喜温农作物的土地资源利用北界向北推移;冬季风使越冬作物和多年生喜温农作物的土地资源利用北界向南推移。,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和地表岩性,是区域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导致区域能量和物质重新分配的主要原因,与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关系非常密切

13、。,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2.2.1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和改良的关系 地质构造决定土壤的分布 地质构造影响土壤改良 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关系 地质构造与农业合理布局,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2.2.2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气候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宏观地带性规律上,而小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差异,往往受地形条件的制约。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形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2.2.2.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海拔高度影响作物布局与耕作制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

14、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随海拔高度升高,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土地利用强度下降;其次,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但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高度制约人类活动,影响其他产业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土地类型的海拔高度分布,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2.2.2.2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以及城镇建设与交通运输的布局上。,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

15、面。 除坡度外,坡形、坡向对土地性质与利用也有较大影响。,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对建设用地的作用 坡度对于建设用地作用也很显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2.2.2.3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 我国几大山系的走向对气候影响较大。 东西走向山系:天山-阴山-燕山山系、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山系、南岭山系,重要的温度界线; 北北东走向山系: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山系、长白山千山山东丘陵武夷山、台湾山脉,重要的湿度界线; 北北西走向山系: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南北向走向山系: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系,吸引

16、印度洋水汽的通道; 弧形山脉:主要为喜马拉雅山系。,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2.2.2.4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中国地貌类型分区图,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山地与丘陵 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 平原 根据其成因及其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分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多为主要的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区。,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扇形地平原 扇形地平原区一般水资源丰富、排水条件好、土层深厚,可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及居民点的分配。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我国的耕地和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曲流发达的地区排水困难,开发时要解决排水问题;含沙量大的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水对两岸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河流改道易产生权属纠纷。 河床相沉积和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