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735807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8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流动儿童作为进城务工者的第二代,对上海今后的城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社会正大力关注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以改善其教育现状,但是对于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论文是基于上海市流动儿童的一个小样本调查(样本总量100份),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以及抗逆力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抗逆力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高度相关,并且具有保护性作用。论文根据研究结果就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字: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抗逆力,流动儿童,精神健康Abstract As the se

2、con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mmigrant childr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Now the society has a strong concern of this group in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status. But the mental health of this group has not attracted sufficient attention. This pape

3、r is based on some samples (the number of samples is 100) of the immigrant children in Shanghai,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resili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as well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help social workers to better serve the group. The resu

4、lts show that the immigrant children are resilient. As a protective factor, resilience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we offer some implications through three factors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to better

5、help this group.Keywords: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immigrant children, mental health 目录1 研究背景12 文献综述33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63.1 研究框架.63.2 研究目标.73.3 研究假设.73.4 研究方法.74 研究结果94.1 样本情况分析.94.2生活满意度.104.3 社会支持.114.4 抗逆力.134.5 精神健康.155 总结与建议.185.1 总结.185.2 研究限制.185.3建议.185.3.1对于流动儿童学校方面的建议.185.3

6、.2 对流动儿童家庭方面的建议.205.3.3 对于流动儿童社区方面的建议.20参考文献.22致谢.24附录.25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 301 研究背景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有人对我有歧视,那我用我实际行动证明我自己。”农民工子弟教育研究者徐永光:“这些孩子身份模糊,不知道自己的归属。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北京行知学校执行校长黄鹤:“他们会产生对抗的情绪,不客气的讲,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我不爱找城里的孩子玩,他们总是歧视我。“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不喜欢他们。有时候恨他们。”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不就是上海人吗!”市民:“他们产生这种怨恨很正常。”市民

7、:“他们实在是太脏了!”市民:“这是经济条件决定的,我挣3000,你挣500,能没有看法吗?”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大陆声势浩大的“打工热”引起了政府和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报显示,自2003年起,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共接受农民工超过9800万之多。然而,作为中国大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2003年的流动人口数为387万,而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数字就增涨到499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占流动人口总人数的12.2 上海统计局2004年上海统计年鉴http:/www.stats- 段成荣,梁宏,2003 我国流动儿童状况 人口研究, 21:(4),2021

8、,国内极少有学者关注到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状况,尤其是流动儿童的自身抗逆力。另一方面,即使是现有的精神健康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影响精神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而非积极因素。本文旨在重点探索影响这一群体精神健康状况的积极因素抗逆力,从而填补国内现有研究的空白。强调抗逆力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利用抗逆力对于逆境的积极影响帮助流动儿童更好的适应在上海的新生活。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抗逆力和压力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来评估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以寻求提升精神健康品质的实践方案。2 文献综述流动儿童中,有的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有的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城市。尽管其父母在城市生活极不稳定,又缺乏保障,但养育下一代的责

9、任和家庭团聚的传统观念使之不顾一切把孩子带到城市。与他们的父母一样,一旦进入城市,就不得不面对城市社会给予他们的严酷现实。现有的诸多研究已经证实流动儿童所面临的压力,其中既包括由于迁移本身所导致的直接压力也有家庭、同辈群体和学业等所引起的间接压力。因为离开了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些流动儿童必须学会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周皓,2006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 人口与经济 2006年第1期。在随同父母迁移到大城市生活的同时,他们还必须承受恶劣的生活条件、贫穷甚至面临生活在一个不完整家庭中的威胁。众多的消极因素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可能出现的社会心理障碍包括行为问题

10、、躁狂、焦虑、自卑、认知冲突等等 巫俏冰,2005 流动儿童适应性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南加州大学。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在日常交流交往中感受到城市人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歧视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利的结果:第一,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被忽视、被看不起的儿童往往有相对较多的退缩反应;第二,受歧视的儿童往往会对周围的人甚至社会产生敌意,从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郭良春等人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学的个案调查. 中国青年研究,2005,9调查了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

11、会三个层面上的适应状况,结果发现,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基本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来自社会的排斥会有强烈的体验,心理健康也受到一定影响;王芳等人 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 小学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 中国校医2005,19的研究则发现,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5.5%;胡进 胡进.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11的调查也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由于转校、父母间的矛盾、家境贫困以及与家长的冲突等因素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对于流动儿童的压力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并有助于这一群体更快适应新环境 Wong, F. K. D., Yan, P., Lo, E., and Hung, M. (2003)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competence of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 and local youth in Hong Kong: A comparison, Journal of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