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2695927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名称:休闲体验专题(三) 水肺潜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課程名稱:休閒體驗專題(三)水肺潛水上課週次:第十二週上課主題:潛水醫學(二)組 別:第一組議題討論:一、潛水產生的病症案例(新聞或研究)。潛水與潛水病2008月4月17日很早以前,南太平洋一個群島上的專門潛水採集珍珠的當地居民中,經常有人會生一種名叫“taravana”的怪病。這種病來得很突然,患者感到頭暈、噁心、煩躁、神經麻痹,嚴重的甚至會死亡。大夫們發現,採珍珠的人要潛到距離海面35 米的深處,有時候,下潛深度竟然達到50 米。所以,他們認為這種怪病肯定跟潛水有關,所以就給這種病起了一個名字潛水病。在醫學上,潛水病又被稱作減壓病。因為在深水中,潛水員受到的海水壓力非常大,水深每增加10

2、米,人體上受到的壓力就要增加一個大氣壓(1 大氣壓=1010.8 帕)。在這種情況下,空氣中氮氣就會大量溶解到人體組織中。之後,如果潛水員上浮速度太快,海水壓力一下子減少了,溶解在人體組織的氮氣就會在肌肉、血液、關節等處形成許多微小的氣泡,從而引起關節疼痛、頭疼、神經障礙、組織壞死,嚴重的會引起癱瘓甚至死亡。1907 年,美國科學家阿爾登等人初步弄清了減壓病的致病機理。阿爾登還發現,下潛深度如果不超過12.5 米,潛水員可以直接浮出水面。超過12.5 米,就要按照預定的計劃慢慢上浮,以便讓溶解在組織中的氮氣緩緩釋放出來,最終排出體外,或乾脆進入減壓艙進行減壓處理。科學家先將減壓艙內的氣壓慢慢升

3、到一定高度,然後再把氣壓緩緩下降,以預防減壓病的發生。如果已經患上減壓病,則可以進入減壓艙進行治療。從那以後,科學家對減壓病作了大量的研究,發現如果以氦氣代替氮氣,讓潛水員呼吸氦和氧的混合氣體,他們的潛水深度將達到100 米。如果讓潛水員呼吸氫、氮和氧三種氣體組成的混合氣體,潛水的深度將達到520534 米。在試驗中人們還發現,氮氣和氦氣等氣體在潛水過程中會逐漸溶解在人體內,隨著潛水時間的增加,這些氣體的含量會不斷增加,但超過一定時間,氣體的含量會達到飽和狀態。如果潛水的深度不改變,無論時間怎樣長,上升到水面的時間總是一樣的,這種潛水技術被稱為“飽和潛水”。“飽和潛水”技術的發明,大大增加了潛

4、水員在水下的工作時間。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完全能夠遠離潛水病的威脅,潛得更深,更深! (實習編輯:王俏茹) (資料來源:39健康網,)皮下氣腫為潛水病症的一種,這是潛水不當時,導致空氣堆積在頸部的一種症狀,它的發生也可能是縱隔氣腫、空氣栓塞症或氣胸的併發症。皮下氣腫的發生,對生命的威脅還不如縱隔氣腫、空氣栓塞症或氣胸來得危險。一般浮潛不會發生這種現象發生,只有水下呼吸壓縮空氣才可能發生此症狀,如水肺潛水或水面供氣潛水方式才可能發生。起因與空氣栓塞症相似,在高壓力的水下上升時,不當的呼吸如屏氣,肺內過膨脹空氣從支氣管周圍組織漏出,經流動常會向上沿頸筋膜間隙流到頸部皮下,甚

5、至向面、胸腹皮下擴散,發生皮下氣腫的鼓腫現象。發生皮下氣腫的患者通常在頸部發生鼓腫,呼吸困難發出類似鳴叫的聲音,說話也會變成像唐老鴨似的聲音。此時應儘速接受專門醫生治療,最好送至有潛水醫生的醫院為佳。運送當中也需隨時注意患者狀況,讓患者平躺給予氧氣呼吸,必要時施以人工呼吸,防止休克。預防方式很簡單,潛水時絕不可以抑制呼吸,應保持正常上升速率同時維持正確呼吸,曾患過肺疾者,經醫師檢查通過後才可潛水。(漁業推廣246期)潛水病症-外耳道擠壓。國內游泳池的深度都不深,一般多為 1.2公尺 1.4公尺 的深度,在這種泳池活動,縱使潛到池底,最深也僅 1公尺 多,此時中耳氣腔所承受的壓力約有0.1bar

6、,雖有一點點的不舒適感,但還是在一般人可忍受的範圍。潛入較深的泳池或在海邊活動,對泳技較佳者,下潛的深度都可達 3公尺 以上的深度,這時中耳氣腔所承受的壓力就達到0.3bar以上,不只會不舒適,而且還伴隨著人體發出疼痛感的警訊,這就是中耳氣腔受水壓壓擠所產生的擠壓問題,有這種經驗的人可能誤以為戴上游泳耳塞,就可解決疼痛的問題,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耳膜將耳部分隔為中耳與外耳,耳膜的內側為中耳氣腔,外側則為外耳道,如果戴上耳塞,在外耳道的空間就會形成一無法平衡的密閉氣腔,在此狀況下下潛時外耳道的氣腔受增加的水壓壓擠,耳塞往內緊壓而耳膜外突,導致耳膜與耳膜週邊的組織約在下潛至 3公尺 時即產生疼痛

7、感。在先前我們曾敘述過中耳擠壓問題,中耳氣腔受水壓的擠壓時,耳膜會往內凹,這與外耳道受擠壓時耳膜所呈現的狀況剛好反向,但耳膜往外凸的疼痛感較往內凹為輕,所以在不小心或硬撐時更容易造成傷害。耳膜外鼓後壓力再加劇,接踵而來產生疼痛、浮腫、出血及耳膜的破裂等問題,曾受創傷破裂又癒合的耳膜強度就大不如前,更易破裂。耳膜破裂可能產生出血狀態,出血時血液順著歐氏管流到咽喉,所以唾液就會含有血液。 要避免外耳道擠壓與產生不良影響,很簡單,潛水時不可使用耳塞,戴子為光滑面的頭罩,要掀開頭罩,讓水流入外耳道,以免形成密閉氣腔;如耳部壓力無法平衡時就不可再往更深處下潛,萬一不幸發生耳摩破裂或聽力有異樣時,應儘速就

8、醫,接受耳鼻喉科醫生的檢查及治療。二、人體壓力之適應與探討。其實壓力是一個平衡的現象,在不平衡的狀況之下,我們才會感覺到大氣壓力的存在;舉例來說,一般我們所乘坐的載客用的客機,是具有艙壓的,但是,如果我們登上的是沒有艙壓的運輸機,在壓力突然降低的時候,是會很不舒服的,這和登山時,突然上到某個高度,會有耳朵突然塞住的感覺一樣,都是耳膜內外的壓力不平衡所造成的。所以,攀登像喜馬拉雅山或四、五千公尺的高山時,並不能直接攻頂的,可能會有生命的危險;登山家們多會在中途的高原上先住上一小段時間,讓身體做一個生理上的適應與調整也就是讓血液中的紅血球細胞自然增生,以適應高山上較稀薄的空氣;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山或

9、高原上的居民,下到平地來進行血液檢驗時,紅血球的數量大多高於平地人。挑戰喜馬拉雅山的登山隊中,通常並非所有的隊員都能成功攻頂,有許多隊員的任務是在協助揹負重物、通訊或分擔其他的工作,以使得其中幾位特定的隊員能節省體力,為最後的攻頂做準備,而當攻上山頂的隊員通常也不會久留,一來山頂上的天氣瞬息萬變,二來也是空氣太過稀薄了。由於地心引力的關係,地球周圍的大氣被吸引住,離地表愈近的地方,空氣分子就愈多,造成的重量也愈重,大氣壓力自然也愈大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高山上愈高的地方,空氣愈稀薄,大氣壓力也愈小人從出生開始,身體就適應著週遭的大氣壓力。而當穿上潛水裝備潛入水中後,人的身體及感覺就被迫去適應

10、環境的變化。 在水中戴上潛水面鏡視野會變小,物體的距離及大小也比實際的距離要近且大,聽覺及平衡也會因深度壓力而受到影響。因為介質密度的關係,在水中聲波的的傳導遠比空氣要快,導致人在水中雖然聽到聲音卻無法判別其方向。在水中大多只聽到自己從調節器呼吸的聲音,人的嗅覺與味覺幾乎在此時是無用的。 因為水上與陸地的環境差異,從事潛水活動可能會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應。尤其是進行大深度潛水的時候。潛水超過33至40公尺增加以下危險症狀的機會:如減壓病、氮醉、焦慮、驚慌、暈眩、調節器的呼吸阻抗增大等。三、DCS之分析。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英文:Decompression sickness,簡稱DCS),泛指人

11、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時造成的疾病。這是潛水危害及氣壓病的一種。減壓症可因下列幾種狀況發生:潛水員急速上浮,或在長時間或深潛後沒有進行減壓停留;未有加壓設施的飛機升空時;飛機的座艙增壓失效時;潛水員於潛水後馬上搭乘飛機。縱然飛機有進行加艙,但座艙壓力若未能維持在海平面的壓力時亦會出現;或工程人員從加壓後排除地下水的沉箱或坑道出來時;太空人進行太空漫步,或艙外活動時,而太空衣內的壓力較艙內壓力低時。這些狀況都會使溶在身體組織內的氣體(主要是氮氣)溶出,在體內形成氣泡致病的。減壓病(DCS)的發生原因為:潛水超過十公尺深度以上或於加壓達2ATA(絕對大氣壓)的室內工作超過五十分鐘,於潛水完畢或高

12、壓室內工作後,因減壓不當造成殘留在關節或身體組織中的惰性氣體如氮氣或氦氣),無法隨血液循環送出體外而形成氣泡,造成身體的不適應或急性障礙,稱為減壓病,潛水伕病或沉箱症(Caisson Disease),減壓病依症狀可分成減壓病一型與減壓病二型,與慢性型等三種類型。第一型減壓病:主要是氣泡充塞於皮下組織、關節或肌肉之間,50-60%患者於回到水面後 1小時內發病,90%患者於回到水面後6小時內發病,所有患者中有80-85%主訴有肌肉關節疼痛。一般症狀是皮膚發癢、紅腫瘀血、疲倦、皮膚紅疹、局部皮下氣腫及關節痛,其中以關節痛最為常見。 第二型減壓病:主要是氣泡充塞於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臟血管系統等

13、,患者中有 50%會於回到水面後5分鐘內立即發病,90%患者於6小時內發病。在非常嚴重的病患,氣泡所引發之毒素使血管之滲透性增加,大量血漿和電解質由血管流向組織間隙,同時造成低血容量休克和全身性水腫,極易致死。 第二型減壓病症狀包括: 1.中樞神經系統: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舌歪,嘴斜,言語障礙,意識模糊,半昏迷,昏迷,抽搐,死亡。 2.視覺:視覺模糊,複視,偏盲,眼球震顫,失明,瞳孔 放大。 3.聽覺及平衡:耳鳴,耳聾,暈眩。 4.呼吸系統:胸悶,胸痛,乾咳,呼吸困難。 5.胃腸系統:口渴,腹脹,打嗝,腹瀉。 6.知覺神經:四肢麻木或刺痛,顏面神經麻痺。 7.運動神經:四肢無力,左右半側身偏癱,步態不穩,協 調困難。 8.脊椎神經:後下背痛,下半身麻痺,大小便失禁。 9.心臟血管系統:心肌缺氧所引起之胸悶、胸痛及休克等。 上升途中發生劇烈之肌肉或骨骼酸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