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695459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8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的创立李亚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教师 李亚萍,科举制度的创立,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课堂结构设计 四、教 法与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课的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学习这一课对于学习隋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

2、趣味教学并加以讲解引导,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学情分析,知识与技能 见导学案P7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 学 目 标,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引导学生的“学”方面则体现在-,三、课堂结构设计,我的“导”主要体现在-,四、教法与学法,教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 学法:学生主要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法、对比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五、教学过程,(一)诗歌引入,明确学习目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了历史上一种什么现象

3、?紧接着给出连续的设问:到底科举制是如何诞生的?科举制又是如何完善的?其影响如何?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第一步: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第二步: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第三步: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针对重难点精讲点拨。,(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科举制的诞生 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致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基本知识。继而进一步提问: 1)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2)然后进一步设问:在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诞生的? 3)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 4)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阶层人带来什么变化?,科举制的完善,如果你要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你将考哪些科目?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科举制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鉴于这一综合较强的问题,让 学生阅读P18的第二段内容,加以归纳。然后 多媒体出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 大的获益者是谁?,(三)课堂小结、归纳总结,(四)当堂训练、巩固加深 见导学测评P4-6页,六、教学设计的反思,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 培养学生发现、交流、分析、解决、归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通过 回忆 引入探讨发现比较归纳,达到突破本课难点,掌握重点的目的,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