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简编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2589820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简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传播学概论简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传播学概论简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传播学概论简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传播学概论简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简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简编版(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拉斯韦尔 “五W”:,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传播效果上。,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族、宗教、文化因素;媒介;媒介的内容和受众 。,郭庆光认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已有的认识,威尔伯施拉姆:,梅尔文德弗勒,丹尼斯麦

2、奎尔,我国传播学者,戴元光 、李彬等学者,第二节 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的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形成原因,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的原因,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看 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 其他相关学科充分发展,传播事业发达 ,提供了环境和社会条件 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早期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2050年代),中期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当代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我国台湾传播学的发展,我国大陆的传播学发展,(朱谦、杨孝荣、徐佳士等学者做出了很大贡献),科学化趋势 融

3、合化趋势 鲜活化趋势 操作化趋势 分支化趋势 本土化趋势,三、发展趋势,第三节 传播学的发展,(“本土化”研究),第四节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人、讯息与媒介:人类传播概论等著作。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 。,第二章 传播及其发展,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概念的演变,“传”、“播”、“布”、“流”、“宣”、“扬”,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Communication”:,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传播学中

4、“传播”的含义,第一节 传 播,二、传播的类型,第一节 传 播,性质:,规模:,手段:,所谓传播,就是 的 过程。,信息 流动,传播学中“传播”的含义,其一、强调“共享”,“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和态度” (W.施拉姆) A.戈德 、M.P.安德森,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其二、强调“互动、关系”,“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借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发展的机理。”(库利)G.格伯纳 、G.H.米德,其三、强调

5、“符号”,“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雷尔森和塞纳 1964年)” J.B.霍本,其四、强调“目的”、“影响”、“反应”,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C.霍夫兰等 1953年)G.米勒 、D.伯洛,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状态发展 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 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现金字塔状态发展,从传播的发展历程所呈现的形态看,有四种状态应引起传播学界的重视:,第三章 信息与符

6、号,一、信息的定义及传播分析,information,信息是用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与物质,信息与媒介,信息与符号,信息与讯息,信息与知识、数据,第一节 信 息,二、信息的特征,一般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贮性、共享性,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三、“三论”概略,信息论,20世纪40年代末,香农:通信的数学理论、在噪声中的通信,控制论,1948年,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反馈 ”,系统论,1968年,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熵”,所谓控制就是“为了改善某种或某些对象的

7、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核心观点是系统及其属性。 系统: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和。,任何系统都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目的性。,与信息相关的概念,噪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噪音是假信息。 冗余信息 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冗余是过剩信息。 反馈 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施拉姆 前馈 “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

8、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施拉姆,信息爆炸:量的分析,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爆炸的表现,信息匮乏的表现,三、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信息匮乏:质的审视,信息匮乏的原因,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真相信息匮乏;重要信息匮乏 ; 知识信息匮乏 。,人的惰性 ;市场取向 ;传受失衡。,第二节 符 号,一、符号的定义,符号与征候的区别,符号与信号的区别,所谓“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即传受双方分享信息时的一种中介物。,二、符号学,征候和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

9、,本身就是那事物的迹象。符号与它所指的事物是完全没有直接联系的两回事。,信号仅仅表示某事、某物在某条件下的存在与否,它的预示功能一般说是短暂的,它与所指事物的联系往往受时间、空间、环境和其他条件的严格限制。,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永井成男,1.索绪尔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个包含着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 能指意义的物质形式或物质载体。(字形、语音) 所指阅读、观看后获得的概念或意义。,2.皮尔士 符号是一个代表者,其中涉及一种三项关系:代表者、它的对象、它的解释。 构成符号的三个要

10、素:能指(形式)、客体(对象)和所指(解释)。,第二节 符 号,三、符号的特征,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四、符号的分类,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组合性、连续性、不可控制性,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第二类是体态符号(gesture)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五、关于意义,“意义”是代表一种能把任何资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传者或受者所赋予的某一符号所指代的思想观念,就是这一符号的意义,米德:象征互动理论,“移情”,一个符号的意义依赖于它呈现的语境.如:汽车,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第一节 传播过程概说,一、传播过程及其特点

11、,所谓过程,是指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过程观认为客观事物都可以表述为一个运动的过程。,D伯洛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传播过程观点: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二、传播模式,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模式的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卡尔多伊奇),按所用符号可以分为三类: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按作用可以分成两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 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模式,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

12、构的信息流动过程。,建构的模式是否有价值,有一定的评价和判断的标准:,一、拉斯韦尔模式,重大贡献:1、该模式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与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传者、信息、受者)相比: 拉斯韦尔的变动,一是将“信息”改为“讯息”,二是增加了“媒介”和“效果”。,缺陷:1、该模式将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且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忽略了反馈机制的存在,也忽略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它丝毫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该模式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 4、“讯息”在传播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形),而该模式没有表达出来。,R

13、布雷多克改进5W模式,给它增加了两个要素:在什么情况下(Where)、为什么目的(Why),被称作“7W模式”,第二节 线性传播过程,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二、香农韦弗模式,第二节 线性传播过程,该信息传播过程包括:,五个正功能是:信源,发出信息;发射器,将信息转换成信号; 信道,负责传递信号,发出的信号与接收的信号; 接收器,将信号还原成讯息;信宿,讯息的目的地。 一个负功能是: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因素。,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

14、程。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止过程。即传播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 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三、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又名“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信息论模式”),(传播过程要特别关注噪音、冗余信息和平均信息量三者的关系),第三节 控制论传播模式,一、控制论观关照下的传播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1、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

15、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这个修正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对噪音概念的扩展和反馈机制的增加。,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在模式中,传、受双方互为传播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所谓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所谓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该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该模式较多的适用于人际传播。另外,该模式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

16、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这个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另外,该模式也考虑到在社会各个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二、马莱茨克模式,JW赖利和MW赖利夫妇于1959年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最早提出了在社会系统框架之中的传播系统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在他的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第四节 系统传播过程,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过程模式,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或接收者,个人均受到基本群体的影响 ; 基本群体不是在社会真空中发挥作用的 ; 传播者和接收着被描述为两个互相联系(例如通过反馈机制)的更大结构的要素。,从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