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286498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行政管理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学生姓名 张喜娟 专业 行政管理 层次年级 2013春专升本 学号 11331617020014 指导教师 张岩磊 职称 副教授 学习中心 三门峡科技电脑学校 成绩 2015年 4 月 15日吉林大学远程教育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摘 要行政监督是对高国家行政的监督,是政党国家和人民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与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纠错的活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机关的权利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行政人员腐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这表明我国现阶段的

2、行政监督存在很大的问题,由此有必要加强行政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提高政府在公民中的公信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我中华民族永久不变。总之,只有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才能对行政管理工作实行有效监督,只有实现了有效的行政监督,才能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真正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繁荣、富强。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建立一个有效的行政监督体系是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有关行政监督的基本含义、必要性;我国行政监督的体系;寻找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

3、题;并且提出实现有效行政监督的措施。关键词:行政管理 体系 问题 措施目 录摘要.I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行政监督概述.1 2.1行政监督的涵义.2 2.2行政监督的必要性.2第三章行政监督体系.3 3.1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体系.3 3.2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体系.3第四章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6 4.1行政监督立法滞后.6 4.2行政监督有法不依.6 4.3行政监督执法不严.6第5章 实现有效行政监督的措施.7 5.1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7 5.2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工作,实行行政监督制度化和法制化.7 5.3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强化监督意识.7第六章 结论.10参考

4、文献. .11致 谢. .12第一章 绪论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的基本手段的行政活动。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督制度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行政监督的基本内涵的必要性,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找到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施有效的行政监督措施。第二章 行政监督概述2.1行政监督的涵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监督,党、国家和人民根据法律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的实施法律和纪律检查,监督、指导和纠错。两个行政机关以外的机构、组织、政党、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包括上级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在下级行政机关和人民的监督,还包括

5、特殊监督检查办公室。现代行政管理活动包括信息、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五个方面。和监督是一个重要环节,是维护国家法律和纪律,确保行政活动的正常秩序,这是必要的手段。2.2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行政监督是行政权力的使用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法律的必要性从国家权力监督的需要。如何使这种权力、力量、有利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公众的生存和生活?然后它必须限制和监督。的性质是行政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限制,限制和监督检查。因此,更有必要研究我国现阶段行政监督。其必要性在以下方面:2.2.1行政权力的地位重要且范围广泛行政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是最直

6、接、最广泛的一个函数在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它广泛,内容繁多,涉及国家人员、军事、外交、民政、公安、司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这给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行政权力。全国三大权力(立法、行政、司法),但是行政权力在本质上也有另外两个大国:立法、管辖权,同时有三个或三个责任主要功能。一个是管理功能,另一种是准立法功能,三是一个准司法职能。行使权力通常是两种类型的法律,它是人民权力的使用没有限制,使用没有停止线,如果没有监督将滥用权力,超出了法律权威的范围。第二,权力越大,管理范围广,滥用权力的机会。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机构的复杂化和扩张的部门管辖行政权力的监督和控制政

7、府比其他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在全社会开展行政监察。2.2.2行政管理活动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系息息相关行政管理活动,广泛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密切相关的国家、人民的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对公众负责,公正和法律。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权力,决策,执行政策,必须以人民的要求,效益为目标,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不像一个私人组织追求个人目标和利益。特别是现代国家,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离不开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因此,人们赋予行政机关的权力越来越多,如何保证行政机关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控制箱,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得侵害?只能根据监督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人有效。2.2.3行政管理

8、主要是对人、财、物管理,行政人员易受其诱惑 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虽然有很多努力工作,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具有很高的责任,国家、社会、人民。但大量接触人的行政管理,商品内容,全国人民的直接分配和使用,产品、内容。对于那些自私的人,在政策制定、执行政策,将使贸易的权力。因此必要的监督管理人员,减少消除腐败。 上面的讨论表明,行使行政权力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监督,权力的滥用是不可避免的。第三章 行政监督体系3.1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的必要性已经证明,所以监管问题有谁做什么?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应该监控系统实施管理。3.1.1政党监督 我国政党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

9、和民主党国家行政活动的监督。中国共产党主要由党纪律检查机关的组织和领导在行政执法活动和政策条件的检查和监督,发现和揭示问题,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行政人员。基于组织监督定期监督。党章监督任务的组织的基层党员干部明确的规则。3.1.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政府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1)法律监督主要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工作监督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国家行政部门的工作。监督模式主要有几种:一是听取和审查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二是本级政府

10、及其下属部门调查和调查。三是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四是组织人民代表检查和检查政府的工作。五是删除或移除政府工作人员。六是被人们接受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投诉,指控违反宪法的行为。七是述职的政府职能和权威评价活动。3.1.3司法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国家行政部门、政府工作人员和行使监督行政管理活动。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孤独的行使监督的权利,依法通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是司法机关,他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管理员工,主要通过行政案件的处理,对政府的审判活动是合法的,行政人员是违法的,过失侵权等。3.1.4社会团体监督社会监督主要工会、共产主义

11、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管理员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青年和妇女,并提出建议,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监督政府和遵循法律做这项工作的人,因为他们违反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行为通过利用他们的办公室,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3.1.5群众监督群众监督是指人们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的监督。广大群众监督可以使管理人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他们真正成为人民的仆人,也可以防止滥用权力的行政执法,高压等现象。3.1.6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其他违反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透露一种监督。违反者利用舆论工具暴露,批评,表

12、扬对一个人的完整性,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促进政府部门和员工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提高行政效率。3.2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体系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制度分为两类:一是特殊的监督,它是指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下级行政机关的实现;另一种是特殊的监督是指下级政府部门相应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行使监督管理活动。3.2.1非专门监督特殊的监督包括负责监督,监督职能,监督。(1)一般监督是指共同监督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行政机关内部纵向监测。(2)监督的功能指的是政府的工作,负责具体事务的功能在其职权范围内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员工相同的级别,并指导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活动在一个特定的方面监管之间的关系,如人事、财务、税务监督等等。(3)主管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