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229415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4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群体传播与 组织传播,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邓相超,2008年6月28日“瓮安事件” 2008年11月17日“陇南群体事件” 2008年11月3日重庆的哥“罢运事件” 2008年7月19日孟连县围攻警察事件 2009年3月23日东方市感城镇“323”突发性群体事件 2009年4月3日河北保定依棉集团数千工人步行沿107国道进京“旅游”,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基本问题 1.概念 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

2、集合体”。,群体传播,也称作团体传播,小群体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2.群体的社会功能 纽带: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社会的组成部分: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合起来,能够完成

3、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3.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向释。,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率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

4、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二、勒庞与他的乌合之众 1.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勒庞( 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2.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所有刺激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它的反应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群体不会深思熟虑; 种族的影响。,(2)群体易受暗示

5、和轻信 群体受暗示的左右; 它把头脑中产生的幻觉当做现实; 为何这些幻觉对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人都是一样的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没有区别。,(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 它们的感情总是走极端。,(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面对强权卑躬屈膝; 一时的革命本能不妨碍他们极端保守; 对变化和进步的本能敌视。,(5)群体的道德 群体的道德可以比个人高尚或低劣; 群体很少被利益的考虑所左右; 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三、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1.群体暗示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

6、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群体暗示的作用: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也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他变成了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无意识活动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一些能力遭到了破坏 另一些能力却有可能得到极大的强化 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 在群体中,具备强大的个性、足以抵制那种暗示的个人寥寥无几,

7、2.群体感染 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首先,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蔓延。,心理学认为,“感染”是群众性的模仿,意思是感情或者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当所有参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人或事物上面时,情绪感染便加剧了。 如在集会上,人们被一强有力的领导者深深打动。,人群中的成员能相互刺激并相互强化反应,直到他们达到狂热的一定程度为止。,克特兰和格莱迪斯兰1961年提出五个步

8、骤以解释群众行为的机制。 第一步,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激烈地互动,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人数不能太少,至少要充满一个大厅; 第二步,群众的形成是某种特殊鼓动的结果;,第三步,这种强烈的感情必须达到一个为全体参与者所共有的顶点,这种精神状态具有消除普通的社会约束力的效果;,第四步,当有关的人重新估计局势时,群众的情绪便转变为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常常失去他们判断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能力;,第五步,对局势的重新估计导致了群众的形成,个人的某些意志力被抛弃,集合在一起的许多人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四、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阿西试验,从众心理:所谓从

9、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之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有三种群体心理导致了群体压力和趋同行为的产生: 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趋向于一定的群体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个人被他所在的群体所排斥时,通常会体验到莫大的痛苦,群体对它所属的成员具有一种力量,对于群体的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强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严厉的制裁,这种恐惧感使得群体中的人产生合群的倾向,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遇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群体

10、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五、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2.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去个性化群体的成员失去个性感,而淹没于群体之中,集体行为的这一侧面叫做去个性化。,菲力普金巴尔多1970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去个性化现象有两

11、个主要特征: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的成员就是如此;,责任性的分散,当某人是某个群体的成员时,他就易于察觉到整个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或者说是分布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必承担群体行动所招致的谴责。,金巴尔多还注意到去个性化的另一方面:去个性化一旦开始,并集中了动力,就很难扭转或制止。 从病理学的观点而言,某些群体的反社会行为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去个性化过程所引起的。,六、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

12、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如浙江瑞安戴海静事件,戴海静,女,28岁, 99年从浙江师范大学 毕业后,进入瑞安市 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 2006年8月18日凌晨 “坠楼”身亡。,戴 海 静,戴海静案引发了数千人的警民冲突,愤怒民众群集温州瑞安政府门前,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它的特点如下:,(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是指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总结集合行为中“信息流”问题时提出一个流言传播的公式: R =IA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13、。,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和处理的“三T原则”: 其一是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ake your own take); 其二是提供全部情况(Take it all); 其三是尽快提供情况(Take it fast)。,这三个原则强调的是主动、全面、快速,只有“以我为主”,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掌握信息发布的节奏,只有“全面”才能给大众提供理性的分析判断基础,只有“快速”才能在第一时间内堵塞流言产生和传播的空间。,奥尔波特的公式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流言传播的机制。其一是流言的话题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其二是来自正规渠道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人们会转而

14、向流言寻找答案。,七、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流程 群体性事件的群体存在这样的特征: 1.多是自发组成、自然形成; 2.有一定的群体规范,但不严格,约束性不强; 3.结构松散,无严密的权威分层体系; 4.目标指向性明确,存在主题共同性,具有某种共同的目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换言之,在聚集群体向“事件群体”发展的过程中,达成群体共识、形成群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促使一群乌合之众走向具有共同归属、情绪、目标、规范等的“组织化群体”。这中间,群体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合成”作用。,在群体性事件整个过程中,信息传播可以存在三个发展阶段: 1.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对突发性案件本身的议论,口口

15、相传,此为群体意识唤醒“议论纷纷”阶段;,2.社会大众出现对事件之外相关关系的联想,开始聚集现场,出现了演讲等舆论动员的信息传播方式,情绪转为激愤,此为群体意识形成的“流言四起”阶段;,3.社会大众关注重点由对事件本身真相的追究转移、集中到权力体系与当局,情绪激化,冲动、暴力行为发生,此为“谣言惑众”阶段。,特点: 1.“观众”是信息传播主体。参与群体是偶然“撞见”案件的发生,自然表现为“看客”心态,其关注焦点集中于对案件的描述、介绍,偶或有评论,但是,因与受害方无直接的关联,其亲历者身份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这也增加了信息传播者为加强说服力而选择、复制、加工信息的可能性。,2.口口相传

16、为主要方式。因是偶然群集,互相打探真相,因此信息传播多为单向传播;由于是临时经历,心理储备不足,信息的分析、综合、处理、取舍等认知、思维过程呈现明显的短促性、随机性,信息是瞬间的,容易丢失。,3.有较强可信度。由于是亲见亲闻,且在现场发布,其真实性较能得到认同,有较强说服力,形成“案件-事件”的基本信息,可能成为衡量以后各种信息的标准。,4.信息易失真。由于主要是随机传播,观众为突出“主题信息”,可能随意加工、处置各种“条件信息”,在回顾、记忆、推理与判断各个环节中,故意放大有利信息、遮蔽不利信息,以达到传播者自我内心的平衡。这种人为的筛选、调节使得信息易于出现不自觉的走形,而且往往趋向拔高案件悲惨程度,使案件性质“自动升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流言一般发生在和人们有重大关系的问题上,其发生与流传决定于三个条件:,(1)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