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2163085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电大文论专题1-4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资料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答案1文论专题作业 1一、填空题 1、譬喻 6、才 联想 2、社会作用 教化功能 西湘记 8、立主脑 审美情感 减头绪 3、继承 革新 4、余味 滋味 韵味 5、诗辨 7、水浒传 脱窠臼 宋元戏曲考 密针线 中国小说史略 9、这段时间被视为王国维学术人生的文学时期 二、简答题: 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

2、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 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 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 (“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 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 脚的工具罢了。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

3、“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 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 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 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 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 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

4、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 的余地。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 的东西。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而是要寄余味于语言之外,刻画出鲜明可感的形象,寄寓着 深厚蕴藉的情意,使读者把玩不已,回味不尽。 3、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 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 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

5、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 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 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 (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 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 (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 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

6、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 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 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 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 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三、论述题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内涵;文学的社会功能

7、与作用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 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 “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 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 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

8、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 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 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 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 的教育目的的。 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学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 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首先,文学的认识

9、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则把对文 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 际效果。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深刻影响。人 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 因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 中影响着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2、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

10、司空图“韵味”说。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 本内容。 像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 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这些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 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又如韦应物的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员外);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作为韦应物

11、诗歌的代表作,这两首仿佛描绘出了一幅幅清丽、冲淡的水墨山水画,其意含蓄蕴藉,让人浮 想联翩、如临其境,回味深远而绵长。这些诗,都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而具有“韵外之致” “味外 之旨”的优秀之作。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1、 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 在叶燮的理论中,“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年 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 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

12、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 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 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一种“交相 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待 扩充于胆邪!”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载,“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叶。历千百代而不朽 者

13、以此。昔人有云:掷地须作金石声。六朝人非能知此义者,而言金石,喻其坚也。此可以见文家 之力”( 原诗。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总而言之,“才、胆、识、 ) 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诗人做诗,只有 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 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 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

14、”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其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再次,“识”是学诗者主体修 养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 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 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 2、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在创见的精华部分。 在评点 水浒传 的过程中, 金圣叹首次把“性 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 致、精彩的阐述。析而言

15、之,他对水浒传人物性格主要有这么几点洞见: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在读第五才子书法 中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 ,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 出来”。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或艺高一筹的原因,不在记事、补史或者 辅教化,而恰在于塑造出了“一百八个人性格”这是金圣叹评价小说与以前诸人不同的标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强调个别性、个性化是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重点,同 时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又一独到之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在金圣叹看来,要表现人物性格,好的方

16、式不外乎 两点:一种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 画;另一种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声口”和“装束”等来表现性格。在古 代小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还不发达的文化大背景下,金圣叹尤其重视第二种方式,即“由外而内”的、 自外貌形态及言行描写而点出性情气质的人物性格刻画法。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又是重中之重。 3、理解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 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 李渔旗帜鲜明地主张通俗化, 正所谓“能于浅处见才, 方是文章高手” 忌填塞。 ( ) “浅处见才”,可以说构成了李渔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 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浅处见才”的通俗化诉求,使理论家在剧本创作时自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