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2162854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电大外国法制史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完整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法制史】小抄第一章 楔形文字法律第一节 楔形文字法律的一般概况 一、楔形文字法律的概念1、楔形文字法律是古代使用楔形文字镌刻的法律的总称,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依兰人、赫梯人筹建立的国家所适用的法律。2、楔形文字法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特征。有的资产阶段学者将这种法律称为楔形文字法系。二、楔形文字法律的沿革1、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最初由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国家所制定。乌尔第三王朝的创始者所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是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楔形文字成文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所制定的汉穆拉比法典是楔形文字法律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2、楔形文字法律后来

2、为亚述、赫梯、依兰等国家沿袭使用,直至波斯帝国时期。3、公元前1世纪左右,楔形文字法律完全消失。三、楔形文字法律的主要特点1、在结构、体系上一般分为三部分:序言、法典本文和结语。2、虽被描绘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但内容中宗教色彩并不浓厚。3、均是习惯的记载或或审判实践的记录,缺乏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定、结构及其历史地位一、法典制定的原因汉穆拉比法典是汉穆拉比国王执政的晚年颁布的。制定的原因主要有: 迅速消除境内法律的不统一和地方上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适应私有关系的发展调整新产生的各种关系;缓和自由民内部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二、法典的结构和体系法

3、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共828条。正文针对古巴比伦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编排,包括法院、诉讼,盗窃处理、租赁、雇用、商业高利贷、债务关系、家庭和婚姻、伤害赔偿、劳动工具和奴隶地位等内容。三、法典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法典集两河流域古代法律的大成,对后来的古代西亚北非国家(赫梯、亚述、新古巴比伦、波斯)的成文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是已知的奴隶制早期最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王权。 第三节 汉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一、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借神权保护王权;二、充分保护奴隶主对财产和奴隶的所有权;三、反映古巴比伦社会的阶级对立关系和自由

4、民内部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四、包含着大量调整手工业和商业的规范,有关财产、契约的规定,几乎占全部条文的一半;五、保存了若干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第二章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形成和发展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各奴隶制法的总称。早期奴隶制国家和法的出现。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的入侵。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初期。原始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法的渊源:吠陀经、各种法经和法典,以摩奴法典为最著名。由于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反抗斗争的加剧,早期佛教和替那教以反对婆罗门教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法日益广泛传播。佛教法的渊源是:三藏(即律藏、经藏、论藏),摩奴法典、国王敕令

5、。公元4世纪左右,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民间信仰中演化为印度教。印度教法是融合法经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则而成。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一、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使它异常复杂;二、法律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教义依靠法律的力量贯彻实施,法律又依赖教义和信仰得以执行;三、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姓制度:四、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上是它们的混合物。第三节 摩奴法典的结构、基本内容的影响一、摩奴法典,又译摩奴法典,是关于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汇编,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法律文献。法典编纂的年代,众

6、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编纂经历了漫长的年月。摩奴法典共分12卷,2684条,其中涉及刑法、民法、婚姻法和审判制度等。二、法典的主要内容1、种姓制贯穿始终,公开确认并严格维护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中种姓的等级差别。2、以婆罗门教义为指导思想,竭力宣扬“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善恶业报”、“人生轮回”以及“婆罗门至上”等思想。宗教教义与法律规范密切结合。3、强化君权,进一步将专制君主神圣化,用法典作为私法方法的规范,在不同程序上继续采用。现今法典的某些内容仍以习惯法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伴随大量移民的宗教的传播,印度法律输入东南亚各国和毗邻印度的国家。在历史上曾形成过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7、 第三章 古代希腊法律制度第一节 古代希腊法律的特点古代希腊是欧洲最先进入阶级社会和产生奴隶制国家与法的地区。古希腊法泛指存在于古代希腊各个城邦的所有法律。其主要特点有:1、腊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前提,各城邦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使得希腊境内始终未能出现统一适用的法律制度。2、由于许多城邦的政治经济和其他条件的不同,各邦法律的内容、形式上均有程度不同的差异。3、希腊成文法出现很早,在从氏族制度转变为国家的过程中,各城邦普遍进行了编纂法律的活动。4、通过同埃及、迦太基及西亚诸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希腊吸收了这些国家法律中的不少东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法律体系,并对罗马法产生一定影响。5、法官缺少对法律条

8、文或法理方面的深入研究,没有形成在社会上占重要的地位的法学家集团。6、伴随广泛的殖民活动,希腊许多地区建立了殖民城邦,一般邦都具有母邦的习惯和传统,适用母邦的法律。希腊诸城邦中影响最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第二节 雅典宪法一、通过多次改革,雅典奴隶民主制确立起来。梭伦立法奠定了民主制宪法的基础。希波战争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在阿菲埃尔特和怕里克利时代先后制定了较完备的雅典宪法。二、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所确认的民主制度。公民权利平等,民众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选举制。雅典宪法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雅典宪法的影响。第四章 古罗马法律制第一节 罗马法的一般概况一、罗马法的概念1、罗马法泛指

9、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即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的法律。2、罗马法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多方面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严格保护奴隶制,巩圃奴隶主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奴隶的无限权力。二、罗马法的渊源罗马法的渊源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1、在王政时代的后期,主要是习惯法,来源千古老氏族的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2、共和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加剧,成文法开始出现。公元前5世纪中叶制定的十二表法是罗马最早的立法文献。此外,还有各种会议制定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长官的告示和法学家的解答等。共和国后期,罗马成文法获得进一步发

10、展。3、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的活动日益加强。在此基础上形成两大学派,后来又出现著名的五大法学家。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一系列的司法实践活动,使罗马法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发展。4、帝国前半期,皇帝敕令逐渐成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元老院和各种会议的活动日益受到限制。帝国后半期,敕令在法律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5、鉴于罗马奴隶制社会日趋瓦解,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将现行法律用特定形式巩固下来,汇编成为法典,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罗马法典编纂传统。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中世纪统称为国法大全的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律阶梯等四部法律文献先后完成。三、罗马法的分类罗马法学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将

11、罗马法划分为下列四类:公法和私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和长官法(裁判官法)。 第二节 罗马私法的基本制度罗马私法的结构和体系以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和私权保护为编制顺序,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部分。一、人法制度人法是确定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律地位、各种权利的取得和丧失以及家庭婚姻关系等文献的法律。人法的基本任务在于巩固社会上各阶级的不同地位,确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以及调整自由民内部的各种关系。1、人包括自然人和团体。两者均可成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1)自然人、古代罗马关于自然人的含义。人格权的概念和内容。罗马市民、拉丁人、外来人和奴隶的法律地位。(2)

12、团体。古代罗马没有法人的要领和术语,但法人制度已经萌芽。法人实质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特殊团体”。法人制度萌芽的条件:罗马法中人格观念的产生和演进是法人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简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实际需要是这一制度形成的物质条件。作为权利主体的团体的种类社团和财团。2、婚姻家族制度是人法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罗马家族的概念及其组织的特征。伴随社会和法律的进步,家庭组织日趋缩小。婚姻概念及其演变。罗马的两种婚姻:有夫权婚姻(正式姻姻)和无夫权婚姻(略式婚姻)。两种姻姻中,夫妻人身和财产关系以及双亲与子女各种关系的差异。二、物法制度物法在私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剥削阶级的民法影响最大。物法由

13、物权、继承和债法三部分构成。1、物和物权(1)物的概念和分类。罗马法上物的概念是指除自然人外,存在于自然界而又能以金钱衡量其价值的一切东西。按照物的不同法律后果,主要分为要式转移物和略式转移物;可有物和不可有物;有体物和元体物,动产和不动产等。(2)物权的要领及其种类。物权是指权利人得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物权主要分为自物权(完全物权)和他物权(不完全物权)。自物权即指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人支配其所有物的一切权利,是物权的核心。所有权的内容和特征(绝对性、排他性和承续性)。所有权的形式及其演变。他物权是对别人之物直接享有的权利,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享有,主要有役权、地上权、永佃权和担保物权等。2、

14、继承制度继承主要对象的演变。罗马继承原则的变化(从概括继承过渡到限定继承)。遗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1)法定继承。共和国末期,市民法的法定继承和裁判官的法定继承并存,以后第二种法定继承占据主导地位。法定继承顺序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2)遗嘱继承。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两者不能并用。遗嘱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3、债权制度债的定义:“债是依国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债的发生原因共分四种:契约、私犯、准契约和准私犯。债权制度的发展。三、诉讼制度1、诉讼的概念,公诉与私诉的划分。罗马诉讼法主要是关于私诉的法律,本身具有独特特点。对保证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一定作用。适应

15、不同时期的需要,私诉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诉讼制度。2、罗马私诉制度及其程序。法定诉讼、程式诉讼和特别诉讼三个发展阶段的联系与差异。 第三节 罗马法的影响一、罗马法是奴隶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适应罗马社会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关系的要求,全面地维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二、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较其他奴隶制法完善和高超,为后世调整和保障私有制经济关系,特别是商品经济关系提供了现成的形式。三、罗马统治阶级在各征服地区强制推行罗马法,众多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都积极采用罗马法。西欧封建初期,尽管日耳曼法占据统治地位,但在罗马人中和一些残存下来的城市中仍然保留了罗马法。中期以后,西欧诸国掀起了罗马法复兴运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罗马法的影响不权限于欧洲,还遍及亚、非、南北美洲各国,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罗马日耳曼法系,同时对普通系国家的法律也发生了影响。 第二编 中世纪法律制度第五章 日耳曼法 第一节 日耳曼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一、日耳曼法的概念日耳曼法是指5一9世纪西欧适用于日耳曼人的一种法律体系。它的性质是早期封建制时期的法律。二、日耳曼法的形成和发展1、公元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在灭亡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