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2157455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必考重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考试小抄一、简答题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2

2、、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3、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

3、抽象。 例如:“江”、“河” 由专指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好”由女子貌美引申为泛指美好,“涉” 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再如:“道”、“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权”由秤锤引申为权力、权变,“骄” 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4、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说文:“民,众萌也。”(5)论语

4、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2)皆为此义。“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5、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韩非

5、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如例句(l)、(2)、(5)皆为此义。“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例句(6)、(7)皆是。“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

6、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6、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恭”、“敬”之间的差别:(l)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2)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3)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4)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5)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6)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是两词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恭”侧重外貌,多指对人恭谨有礼貌,不怠慢。如例句(1)、(2)皆是。“敬”则侧重内心,指内心的肃静,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如例句(3)接待宾客用“恭”,举行祭把用“敬”,

7、又如例句(5)“貌思恭”,“事思敬”等,都说明“恭”、“敬”二词的区别。另外,“敬”还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如“敬业”,“敬老”,这些用法,也是“恭”所没有的。7、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l)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5)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6)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耻”、“辱”作为抽

8、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辱。如例句(l)、(2)、(3)中“耻”都是意动用法。“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如例句(4)、(5)、(7)皆是。例句(6)“耻”后面的宾语“之”为代词充当,但是这个代词指称的是事情,即对某件事情感到耻辱,“耻”仍然是意动用法。 8、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l)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

9、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完”、“备”都有完全的意思,但是“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如例句(l)、(2)皆表此义。“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如例句(3)、(4)皆是。以上四句例句中的“完”、“备一词不可以对换,因为对换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当这两个词对举使用时,其区别就更加明显,如例句(5)中的“完”、“备”二词不能互换就证明了这一点。9、根据以下例句,说明“给”与“共(供)”二

10、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 (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 (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 (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 (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 (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从例句中可以看出,“给”在上古的意义是“供给”,例句(l)、(2)、(3)中“给” 的用法都是如此。对比例句(4)、(5)、(6),各例“给”、“供”与句中有关词的语法关系、意义联系,基本相同。“给”、“供” 的对象大都是食用、财用类物品。通过归纳可以看出,“给”、“供”二词同义意思都是提供资用,满足所需,不使缺乏。10、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

11、的差别: (l)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曲”、“屈”都可以表示弯曲,但是“曲”是静态的形容词,与“直”相对,义为弯曲,如例句(l);“屈”是动态的动词,与“信(伸)”相对,义为蜷曲,或使之弯曲,如例句(2)。二者的差别正在于此。1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恨”和“怨”二词在词义发展中意义的轻重起了变化。 “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古义为遗憾,不满。如例句(l)“亡所恨”,即无所遗

12、憾。例句(2)“私恨”,即内心的遗憾。今义“恨”为怨恨,仇恨,较之古义加重了很多。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今义为埋怨,不满,而古义为怨恨,仇恨。如例句(3)“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可见“怨”的程度之深。例句(4)“甚怨”,用程度副词“甚”来修饰“怨”,也说明“怨”的语气之重。12、根据以下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下流多谤议。 (4)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5)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6)冯唐已老听吹嘘。 (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8)吏

13、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所举例句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意义上起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义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是褒义词的情况。 例句(l)(2)的“谣言”意义均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现代“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例句(3)(4)的“下流”在古代指地位低下或处境低下,没有包含贬义,而今义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 例句(5)(6)的“吹嘘”在古代用于人事或言语多指替人宣扬,称扬,为中性词。而今义“吹嘘”指说大话,并且含有贬义。 例句(7)的“爪牙”在古代用于

14、人,指得力助手,今义则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了。 以上四例都是由中性变贬义的情况。也有由贬义而变为中性“或褒义的。如例句(8)(9) 的“锻炼”,指的是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为贬义词。而现在“锻炼”一词不但没有贬义,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13、说明下列例句中加着重号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 (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6)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7)数犯主之颜色。 (8)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9)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说。

15、(1)虽然: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连用。现代“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连词。 (2)知道:懂得道理。是动词“知”和名词“道” 的连用。现代“知道”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 (3)地方:土地纵横见方。“方”是古代计算面积的用语。现代“地方”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指地上的区域。 (4)消息:“消”是灭的意思,“息”是生的意思,“消息”相当于说“消长”,指事物的增减生灭。后来“消息”用来指音讯,信息,成为一个复音词。 (5)果然:果然这样。“果”是副词,“然”是代词,二词连用。现代“果然”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相当于古代的“果”。 (6)景響:“景”,后来写作“影”,指日光下的阴影。“響”是回声。两词经常连用,用来形容感应迅速的事物。后来凝固为一个复合词,指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 (7)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