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143780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主要内容,一、工业化的含义及衡量 二、工业化战略 三、工业化模式 四、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六、经济发展的空间状态,(一)工业化的含义,1.狭义的工业化 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2 .广义的工业化 是指发展或现代化 。 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甚至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变革,它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一、工业化的含义及衡量

2、指标,3 .工业化,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二)工业化的衡量指标,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全面地衡量工业化程度,需要综合考察以下互相联系的六个方面: 1 .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 .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 3 .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包括工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4 .农业的工业化水平。 5 .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6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霍夫曼定理”: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比例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二、工业化战略,1.概念

3、进口替代战略,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依赖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实现工业化。 拉美一些国家率先实施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随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到20世纪60年代,进口替代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2.两个阶段 (1)初级进口替代:从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入手,主要投资于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 (2)高级进口替代:提高档次,耐用消费品工业,和发展替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工业,如机器制造、机床设备、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炼钢轧钢等。,(一)进口替代战略,(二) 出口替代战略,1.概念 以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本国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制成品出口工

4、业的战略。 日本最早采用这一战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也先后采用这一战略,后来拉丁美洲也纷纷转向出口替代战略。,2.两个阶段: (1)初级:以非耐用消费品出口为主,如食品、服装、鞋帽、纺织品、木材加工、玩具工业等。 (2)高级:以建立和发展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为主,如机床、电子仪器、汽车、机器设备、高技术产品等。,三、工业化模式,(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1.它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市场竞争机制是要素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3.借助于奴隶贸易等形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4.工业化进程一般采取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交通运输和其他产业部门的顺序。,(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5、(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 (2)排斥市场机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1)结构混同;(2)过分集权;(3)缺乏监督;(4)没有法制。,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政治体制方面的特征:,(三)混合型工业化模式,由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模式混合而成,其中多可称之为某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基本是自由经济制度,但受政府计划的调节,传统因素特别是军队在稳定经济与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有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印度模式和埃及模式等,东亚工业化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与亚洲 “四小龙”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

6、行方式,尤其指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 东亚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2)较强的政府干预。 (3)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 (4)重视科技和教育。,韩国的工业化道路,在二战之后的40年中,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创造了“汉江经济奇迹”。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国、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1962年直到1997年,韩国国民总收入由23亿美元增加到4740亿美元,增长205倍; 人均国民总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307美元,增长117倍。,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手发展经济。

7、,以出口为增长发动机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大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根本转变。,韩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621966)的重点是为工业化打好基础,这一计划成功地开始并加速了韩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近期,有关重工业化 (或曰重化工业) 道路的争论重新抬头。重工业化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诸如冶金、石化、汽车等)比重明显超过轻工业。 争论双方的分歧主要有二: 1、我国是否绕不开重工业化之路; 2、目前我国的重工业化是否合理。,我国关于重工业化的讨论,吴厉之争,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北京大学的一个学术论坛上明确表示,“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

8、重型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吴敬琏:“谁说重化工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让他拿出论据来,我会从学术上反驳他!”“现在出现的重工业化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政府调节的结果。连深圳现在也要搞汽车和化工工业,这是很不正常的。”,(一)平衡增长理论,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1.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

9、模投资,以此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四、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主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率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化。 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作为确定其投资比率的依据。,主张依据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确定对各产业部门不同的投资比率和增长比率,通过部门间不同比率的增长,以克服瓶颈; 一旦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被消除,就应当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平衡增长。,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3.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

10、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 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希曼。 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局限性: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来考虑增长问题,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 ;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平衡增长战略又势在必行。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

11、增长是手段。,(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城市化,2.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聚集经济效益 制造商与销售商邻近,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节省时间,服务和投入要素的较容易获取,加强了分工协作的功能。 (2)外部经济效益 厂商把制造业设在城市,可以相互提供投资引诱和就近获得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外部经济效益。 城市的基础设施齐全、人力资源丰富、发展环境良好

12、。 (3)城市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功能。 这种辐射是通过向农村提供技术和向农村地区转移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生产布局等方式来实现。,现代工业的兴起,为城市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城市化也反过来给工业化以极大的刺激。 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出现城市化;同样,如果没有城市化,工业化也难以实现。,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 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并在总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起步晚、水平低,2发展不平衡。,3.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大大

13、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在18001980年,工业就业率的增长极为缓慢,仅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越来越快,攀升到原来的344倍。 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1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40美元,而欧洲大陆城市化水平达到21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50美元。,4.城市首位度畸高,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 (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

14、集中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城市大都是这些国家的首都或沿海城市。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高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一13倍。,(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1城市贫困化。 2城市失业。 3城市环境污染。 4城市的社会问题。,(四)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城市病和城市不足问题并存,(五)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的对策,1降低人口出生率。 2控制城市规模。 3改变偏重城市的倾向,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六、经济发展的空间状态,“梯度推移”理论,是一种以工业生命循环理论为科学基础,以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以客观存在的地区发展差异为依据,通过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梯度转移,逐步缩小

15、地区差距以实现一国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或模式。,1、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论,他们认为,梯度推移中的梯度主要是技术梯度。现有的生产力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采用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和条件许可,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进行大规模开发,实行超越发展。,2、佩鲁的发展极理论,发展极理论强调资源配置应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产业部门,并由此带动其他经济部门成长的发展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

16、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贡献:该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的空间状态,尤其是区域发展模式和要素配置原则的丰富和多样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发展极的三个条件,1、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因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动力,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能够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由于他们的作用,不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还能通过其影响而产生一批追随、模仿创新企业的新企业,即”增长企业“。这些增长企业在发展极的影响和作用下,又可形成一种”增长中心“。 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发展极所在地区或城市不仅要聚集大量的企业、部门,而且要集中相当规模的资金、投资、生产规模、技术、人才等,以形成规模经济。 3、需要适当的周围环境。发展极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机器设备、熟练劳动力等要素的供给及基础设施等,也就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才能吸引厂商、投资、人才和技术。,3、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 它是指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区的分布和聚集会产生高速增长的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