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村名及来历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139095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家村名及来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老家村名及来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老家村名及来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家村名及来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家村名及来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家村名的来历】耳熟能详的“五朝元老” 马文升 (2009-06-18 15:20:02) 转载标签: 文化我的老家在一个叫马坟村的村落,起名跟明朝历史“五朝元老”马文升颇有渊源。在禹州市,无论是城市乡村,或者妇孺老幼,只要提起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几乎都耳熟能详,随口讲出几段故事或者传说。人们对马文升的崇敬和赞誉在古城禹州延续了几百年。明朝距今已过去了那么长时间,马文升始终以传奇式的人物形象活在人们心中。人们为何对他如此眷恋?他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是不是遍布城乡的文化遗迹和故事传说总在构起人们对他的怀恋?马文升后代马聪林、马延甫等广泛搜集其族人家谱、先祖书稿、文化遗存和事迹材

2、料,并奔走呼吁,倡导端肃公懿德,与海内外马氏宗亲会联系,不断致力于马文升事迹的宣传,着力提高禹州对外的文化影响力。我对此深感佩服,颇受启发,随查阅文献资料,走访旧址遗迹。对马文升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绩有所了解。马文升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在禹州渡过了美好的青少年读书阶段,考中进士后,出外居官,直至告老还乡,大部分时光都是戎马倥偬,守边戊疆。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他先后辅佐了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居官五十六年,且政绩显著,是明代有名的政治家,至今其家族仍为禹州之名门望族。今天,与马文升生平事迹有关的传说、故事、遗迹、宗庙祠堂在禹州比比皆是,马文升的故事,禹

3、州的老百姓大多都能说上一段。马文升学识渊博,才学超人。他出生时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民间流传,马天官出生时,天公送红袍,土地爷送粮,两举子把们。马天官从小家境贫寒,临出生时,家中缺粮,其父马荣出门找粮,适逢大雨雷电交加,这时,天上忽然被风吹来一段红绸,其父大喜。当走出门外,一位老者推着粮食,急急赶路,当头碰到马天官的父亲,说今天雨大,就索性把粮食寄放在马家,如果他日不来了,就吃掉算了。慌乱中,马荣赶忙背着粮食回家,家门口站着两位进京赶考的举人,在大门口避雨。这时,家中传出小儿的啼哭声,两举人大惊,说此人必是贵人。又传说钧州知州乘轿下乡巡视,忽遇大雨,知州大人到一门楼避雨,刚好马家生得贵子,知州赶忙

4、向这家主人道贺,说我这五品州官要为你儿子做门官,想必你家儿子一定位列三公。传说和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是民间百姓对功勋卓著的马天官寄寓了美好的愿望。禹州老西大街城隍庙前的影避墙、仁义巷、禁沟、八士坊、颍河石桥、钧州城内无太岁、无梁庙等都因为马文升的影响,而成为禹州标志性的建筑或事件。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河南钧州(今禹州市)观耜园村人。马文升自幼聪明好学,为父兄及乡邻所称道。他在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人。景泰二年(1451)登进士第。在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马文升勤力自勉,为领台事王文、王翱所礼遇和器重。先后到山西和湖广任职。所到之处,翦暴除奸

5、,震动甚大,有“神君”之称。英宗天顺七年(1463),马文升任福建按察使。当他离开福建时,福建的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马使留来天有眼,冯公不去地无皮”,以表示对他的赞扬和怀念。成化元年(1465),马文升为南京大理寺卿。他一生南征北战,先后平定平凉、固原满四叛乱和蒙古族叛乱,平定了西北一带与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声名大震。他建议朝廷,赈济受灾百姓。他在陕西数年,苦心经营,实现了西北地区的安定。成化十一年(1475)春,马文升为提督甘、凉、宁夏三镇军务。十四年(1478)又进为左侍郎。十九年(1483)再进为左副都御史。这期间辽东多事,马文升先后三次受朝廷派遣巡抚辽东,整饬辽东军务,安抚了辽东一

6、带的女真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修城堡,练兵士,利兵甲。特别注意抚恤军民,整肃军纪,从而使百姓安居乐业。马文升在辽东时,因战功受到宦官汪直的妒恨,受到汪直的诬告,遂被宪宗捕下“诏狱”,又被谪戍重庆卫。二十年,汪直败,才再度起用巡抚辽东,极受当地各民族人民的爱戴。二十一年回京,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地。同年冬天,再升为兵部尚书。不久又遭到诬陷,又被降职,调南京任兵部参赞机务。弘治元年(1488),孝宗即帝位后,拜马文升为左都御史。自此,马文升成为孝宗身边的重臣和近臣,往往不离左右。翌年,马文升为兵部尚书兼提督京营军务,弘治初年,针对赋税徭役日益繁重,百姓痛苦不堪的情况。马文升当面劝谏孝宗,

7、并要求孝宗下旨,严令各部节省开支,不得向老百姓随意索税,立即停止修建各王府,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孝宗予以采纳,受到百姓的拥护。因马文升久历边事,熟知戎务,被进为兵部尚书兼提督十二团营。此后,累官至吏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忠心耿耿供事于朝。弘治十四年(1501),马文升任吏部尚书,他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多有建策。十八年,马文升主持吏部考查朝中官员,他采取果断措施,淘汰不称职的官员2000余名。由此又触动了太监们的利益,正德二年(1507)权阉刘瑾乱政,这时,马文升年事巳高,他连续上了二十一道奏章,辞官回到了家乡,屏居于三峰山之别墅中,更号“三峰居士”。在马文升回家后三年,太监刘瑾诬告他在吏

8、部任上“朋党”,将马文升予以除名,其家小皆遭诛连。第二年,即正德五年(1510)六月八日,马文升含愤逝世,时年85岁。葬于家乡以北大隗山麓。起义军赵燧部至钧州时,以马文升家在钧州,舍之而去。一直到刘瑾伏诛,马文升之冤才得以昭雪,被追赠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嘉靖初年,又加马文升为左柱国、太师。禹州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在城北具茨山麓朱阁乡还有马文升的坟墓,那个地方的村名就叫马坟,这里北望具茨山,南临颍河水,满山遍野松柏参天,一片静幽。钧州阳翟(今禹州市)进士和诗人王尚纟冏,曾在拜谒马文升陵墓后,感慨万千,留下一首马少师坟诗,诗曰:“展墓春风一望多,杏山湫水入吟窝。少师功业穹碑在,千载行

9、人仰伏波。”据记载,马文升陵园面积120亩,四周砖砌双层围墙,其内墙为城垛式,厚约2尺,高约9尺,从远处看去,陵园好似一座城池的缩影。陵园位在杏山之阳,由下而上,因以山势坡度而建形成4个台地,三门三院。其三道门的建筑结构皆为过洞形门口,进深一间,洞顶为歇山单檐九脊四坡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洞顶。陵园坐北面南,头门前数米面南立石碑坊一座,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处。石碑坊后,头门前左侧面南立明故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端肃马公文升陵墓石碑一通。进入头门,中有甬道,穿过二门、祭堂、三门直通墓冢台地。甬道建在中轴线上,用青砖铺成,砖的两侧加砌青石。头门内,甬道两旁立有用青

10、石雕刻的俑、猴、羊、马、虎、侍人等石俑石兽,双双对立,造形生动,雄伟壮观。从石兽后,便要步上第一台地,这里甬道两侧建有廊房,为祭奠者歇息之处。由此拾级而上,通过二门进入第二台地,园中建祭堂,祭堂前立功德碑五通,西三东二,由此再北进。穿过三门,即入第三台地,正中亦建祭堂一座,从第二祭堂向北数步,拾级上去,便是第四台地,即墓冢区。墓冢中高侧低,成缓坡状,墓冢周围数百株苍松翠柏,遮天盖地,阴森骇人。据马坟村群众回忆,民国年间,围墙、祭堂等被拆光,古柏尽毁,仅存的石兽及墓冢,在中,也被打砸毁坏。马文升的墓室虽然未被掘开,但也多次遭到盗挖,现在只剩下十米方园的墓土堆,原墓前的石人、石马、石香炉、石供桌等

11、都被砸碎,只剩下残碑断桓。禹州城内原有十几座气势宏伟的牌坊,其中十座是专为马文升而立的,均为明、清两代建筑,为马文升立的牌坊分别为“泮宫坊”,坊额东面题曰:“德配天地”,西面题曰:“道冠古今”,“古颖川郡坊”,“嘉惠元元坊”,“冢宰坊”,“太师坊”,“三孤里坊”,“绣衣坊”,“进士坊”,“少保坊”,“左柱国坊”又称为“五朝元老坊”。其中南大街的“五朝元老坊”为一座跨街牌坊,“该坊通高约十二米左右,东西横跨宽约八米左右,四柱三间,在四柱的南北两面。各置一抱鼓石支撑着柱体。中间及两侧间坊顶,分别用相应的三块青石,仿明朝宫殿建筑式样,雕成五脊四面坡单檐简瓦坡式。坊顶之下,坊额之上,雕饰仿木结构斗拱。

12、斗拱下中间坊额:南面是五朝元老,北面为昭代名臣”。另外还有“五马寻春坊”是为马文升的长子,官至六安州知州马璁立;“进士御史坊”是为马文升的堂兄马文麟之孙,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江右参政,曾任过御史的马纪立;“世御史坊”是为马纪、马斯臧父子立,马斯臧,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左参议,也曾任过御史。此外,当地父母官为祭祀禹州籍名宦,而建有“乡贤祠”,此祠明代建,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十八年(1661)由知州史廷桂重建,雍正十二(1734)年由学正孙铸重修,其中祀有马文升、马安、马纪。清雍正六年(1728),由知州黄敬中创建的“忠义祠”,其中中楹祀有马文升。这十几座牌

13、坊和“乡贤祠”、“忠义祠”,现已荡然无存。令人可喜的是,禹州城北关门外,路西约50米处,还保留有马端肃公祠,又称“马家祠堂”,为窑洞式的明嘉靖年间建筑,祠堂内供奉着马文升塑像,祠堂两侧镶嵌着一些珍贵的碑刻,其中有当年官方为马文升举行悼念活动的记载。我经常翻阅马氏后人从扶风家谱里摘录的马文升诗词,他早年在禹州颍河岸边的张良洞读书,感触颇深,写下了子房洞这样的佳句:当年破产以无家,一洞谁传碧水涯;虚窗夜闭秦时月,老树春开汉代花;王佐帝师终敝屣,赤松黄石亦寒沙;萧条落日长堤外,何处轻鸥片片斜。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张良国破家亡、扶佐汉刘邦成就霸业后,功名隐退的情形。在子房洞次韵里,他写到:此地风光好,乘春偶一过,凭栏眺远岫,极目送流波,把酒偏添兴,裁诗可当歌,绝胜金谷饮,争忍不颜酡。有表现他个人高尚情节的,如题壁:一枕清风枉自得,半瓢野菜不须求;看来世态浑无味,笑傲雪山天际头。同样在留题察院中,表达了要向海瑞那种高风亮节学习的情怀: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春天一柱香,描得海公清廉府,不将山水带还乡。他在送子会试中写到:分守岷州便道归,沿装送儿老家村名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