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208102 上传时间:2017-09-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何韵兰女士(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第二届主任)、胡晓珮(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艺术儿童工作室创办人)。 何韵兰:这是考级,二级的全部考级,这个勾线的作品,这都是一个典型(举图示例)。胡晓佩:这就是被认为非常优秀的。何韵兰:符合了考级要求,把所有的孩子都模式化。(看图例)实际上每幅画的标题都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画全像一个孩子画的一样。胡晓佩:都是一样的,各个孩子不同的观察到哪里去了?理解到哪里去了?个性到哪里去了?何韵兰:(另外一幅天真的作品图片)这样的画,考级肯定考不了。主持人:看了幼儿园整齐划一的作品,会不会马上就认

2、为这是授课老师出问题了呢?何韵兰:是各方面的问题。胡晓佩:综合的因素,我在这里面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找到了何老师,因为艺委会开始做一些事情了,那时候我们就有很多的感触,可以说是,真的是觉得不得了,责任感就是,怎么形容呢?责任感就是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不做,后面怎么办?一线的老师,而且都是在底层的老师,他们知道考级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如果不支持考级,可能他们单位的领导就会去抵触他的,反对他,不给他排课。何韵兰:内蒙有一个很边远的小镇,小山村的老师给我打电话,他说现在考级已经跑到那么边远的地方了,你们所说的东西我们看不到,他们已经跑到最底下去渗透,力量非常强,而且从校长到其他方面都要求老师,让整个学校

3、都参与考级,给什么什么样的利益,然后这个老师说他表示了反对,结果其他的老师就攻击他,好像是影响到收入了,他最后就感觉非常的孤立,考级就是这样子的状态。胡晓佩:现在模式化是主流,特别是在幼儿美术阶段,而且特别是在绘画敏感期,在最不应该模式化的时候,在孩子的想象力最为天马行空的时候,而恰恰我们的模式化却在盛行,所以说不得不来做这个实践,通过自己的一些力量,通过我们自己来解决一些,如果我这个实验做出来了,我是不是能够坚持下去,这里头也要有很多的考虑,现在也有很多包括同行都在跟我说,说好是好,但是曲高和寡,有谁能懂呢?他说我们也想这么做,但是我们真的做不到,我说为什么做不到?他说我就让孩子这么画,尊重

4、孩子了,孩子想画什么画什么,家长会找我们算帐的,家长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指导效果,并不懂得什么是好的坏的,只要孩子画的整齐漂亮就好,其实我们知道那不是艺术。这就是考级为什么能够盛行,模式化为什么能够成为幼儿美术的一个主流。确实除了考级的误导,模式化存在的误导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我觉得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比如说我们的 70 后,80 后的家长,80 后现在要少一些,绝大多数都是 70 后的,在他们的少年时代是没有什么“艺术教育”的,多数没有受过这些熏陶,可以说在美育里面是被牺牲的一代,中学、高中、大学,都没有关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是失落的,到现在为止,我想我们这个工作室有两年多

5、一点吧,但是我接触的家长却有好几百人了,好几百个家长,我最大的一个感触是:他们非常痛心自己失去了这方面的能力,他们很想把观念转变过来,真正的看清楚自己的孩子,真正的面对他们。我在网上做过几次答疑,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呢?胡老师,我该怎么“引导”孩子?越是有知识的家长越会问这个,他现在画得很乱,你说我该怎么“指导”他画画?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误区“引导”,包括高知的家长都有这个误区:只要是小孩子的事情我就是可以指导他的,我是可以替孩子作主的,所以他们才要问我怎么样引导,那么我反过来问:你是否学过教育,你是否懂得他的心理,懂得儿童的心理学、行为学?或者你是否知道艺术的一些创造性的原则?他说这些我都

6、没有,我说那你为什么要去引导他呢?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资格或能力去引导孩子呢?就因为你是成人、你是他的父母么?我想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一个专业的科学的引导,否则结果是什么呢?举个常见的例子,孩子在家里画画,告诉妈妈,这是刚才我们去的草地,这是草地上的蒲公英,这个妈妈是很有知识的,她就说:宝宝不能这么画蒲公英,蒲公英不只是一个黄色的点点,花瓣是椭圆的黄色的,妈妈给你画一个,你看啊,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就在想,妈妈比我画得更好,有的孩子就不敢画了,有的孩子下次一定要让妈妈先画,这就是引导的一个误区。这个引导不是随便而来的,我们的观念好像由来已久,因为我们是被这样教育的,被引导长大的,在被纠正的过程中长大的,

7、到了我们成人了,当了父母,我们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一定要我去教他,我比你年长,我就要去教他,所以现在家长替孩子来选择各种班,他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他会问其他的家长,有没有效果?家长说真有效果,我孩子一个星期就会画刺猬了,现在学了两个月就会画海豚了,但他们没有看自己孩子画的画是不是跟别的孩子一样了。何韵兰:跟学齐白石画虾一样的,家长一看比别人画的都象齐白石,就拿去参展,最后这个孩子的本身不见了,只会画齐白石那样的虾,再往前走,就走不了。胡晓佩:美术作为人文教育里,是提高人类素质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首先要尊重的是什么呢?教育者也好,家长也好,首先要尊重的是科学,还要尊重艺术,怎么尊重?又要讲科学。

8、幼儿阶段的美术创作,首先是孩子的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一定要被尊重,它是遵循着儿童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可以让 3 岁的孩子画得跟成人一样,这是错误的,会使右脑发散性思维的功能丧失,这个丧失是不可逆的,欧美在这个方面早有科学的定论。何韵兰:我补充一下,就是从 10 岁到 58 岁的考级,从四级到七级,这不是拿画画考试人的绘画水平问题,是我们到底要提倡什么,我们最后往那个方向走?结果是,把艺术完全模式化了。学到老考到老,一格一格的,咱们国家刚解放时都没有这样,考级以前还都没有模式化成这样,目前的问题比较严重。主持人:怎么划分这个级别?何韵兰:打分。胡晓佩:家长无形中也进入了一个怪圈,集中精力看效果

9、,像我们在这个工作室的体验里面,孩子们问的最多的,可以说 10 个孩子会有 5 个以上要问同一个问题,“老师,我真的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吗?”我听了都很心疼,“老师,我能画我今天早晨的一个梦吗?”我说“可以啊,你的梦是什么?”不敢说。“老师,如果我没按你说的画,你不会说我吗?”这样的问题非常的多。“老师我真的能这样画吗?”有的大胆的孩子会追着我屁股后面问,问完了,再回去画。还有在画的过程当中,会不够自信,用目光期待老师,给他鼓励,我说“宝贝儿你真棒,这一笔太棒了”这个时候他才有信心,再严重的就已经没有办法加入到我们的创造行为中了。严重到什么程度?画不圆就焦虑,家长说这个圆你看看前面和后面是连在一

10、起的,你看你这个跑哪儿去呢?这不是一个六吗,怎么是圆呢?碰到这样的家长,我就让他出去,但是这个孩子已经很难让创造力回来了。何韵兰:艺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你可以非常自由地去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把这一点给卡掉了,那就不是艺术了。胡晓佩:孩子的脑发育有它的科学,心理、行为都有它的科学,我们幼儿期的绘画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样都要符合这些科学的规律。何韵兰:一加一可以不等于二,艺术是可以最好地完善自我个性的一个学科,我不一定比你好,但是我和你不一样。胡晓佩:这两年我们在工作室主要做的工作,第一就是保护孩子的差异,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基础,个性良性发展最后才形成了创造力,在基础期,差

11、异丧失了,都成千人一面了,就会进入模式化的怪圈,可能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对针对孩子了,更多的是在面对家长,让他们观念转变,他们认识能够转变。何韵兰:今天中国教育报的记者也在现场,待会儿叶蕾蕾老师来了以后还会讲一些。现在教育改革跨的步子很大,决心很大,教学研究改革 8 次,但是教育部很多号召下到底下去,有很多的阻力,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配合教育,刚才胡晓佩讲的一些东西,有一点很准确,我们开始了美术界和教育界联手,原来我们就看宝塔尖的上半部,从来不看宝塔尖的基础,有的时候当美术专家出来讲一些话,人家把你当专家,有一些东西,在教育界的听起来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考级闹了半天还是地方美术院校的一些领导提倡

12、出来的,很奇怪,因为当时是觉得我们学院要招收考生,然后有人提出来,在没有录取的考生之外再来个考级,这样的话,老师就知道什么时候这些考生接近美术学院的标准了,后来有人发现这是一个商机,然后就竭力往外推,直到推到了幼儿身上。胡晓佩:儿童美术教育在我们原来老的观念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管什么阶段的儿童,都是以“学”为主,要学,把孩子当成是一个“被教育者”,成人一定是一个“教育者”,而这个教育者是怎么完成他的教育过程呢?把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构思,包括对绘画的理解,对美的理解都会“很负责任”的去传输到“客体”的身上,传输到这些孩子们的身上,那么孩子在这里就成了什么呢?成了一个“被灌输”的对象,

13、他们会按照老师的“指令”,按照老师所给出的“作品样本”,非常认真地“再现”出来,在儿童绘画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占了主体,儿童是一个客体,占据主动位置的一直都是教育者,这个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在 2000 年的时候,我当时在德国,当时对儿童美术是非常有感触的。1997 年美国加洲大学的一个美术史家出版了一本论著天真的眼睛,他在里面大量地论证了一个个事实,现在也被大家公认,这本书出来以后当时在美国是轰动的,欧洲各国包括日本台湾都相继翻译引进,在现代主义中的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新艺术的构思和形式不仅来自于自身,还来自于儿童,这个艺术史家搜集了大量的论证,细

14、致到什么程度?比如毕加索看了多少次儿童美术的展览,包括毕加索在这个展览上的照片,包括他所收藏的几百幅儿童美术作品,还有米罗、波洛克等等大师所喜爱的儿童画的作品。他们怎么来评价儿童呢?实际上当时在法国巴黎,现代主义的运动从那里开始,波德莱尔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艺术批评家,他说“绘画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看看儿童的灵魂,如果我们知道儿童的灵魂是怎么回事的话,我们其实也就了解了艺术是怎么回事,”他们就把孩子的这个最天真,最敏感的绘画感觉,最真实的一个面貌,把它认为是创造性的产物,而这个创造性就是在我们生命中固有的,在儿童时期的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当时我看到这

15、本书以后,很受震动,我对当代艺术是非常感兴趣的,就更想要好好看看儿童的灵魂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在欧洲,我四处的去看,包括看他们的儿童戏剧,儿童电影,全都在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后和国内一对比,我的困惑越来越大,中国的情况为什么这么严重?为什么孩子还是在临摹老师的东西?我当时在欧洲看了很多幼儿园,比如德国的想象力幼儿园、化妆舞会幼儿园、大森林幼儿园等等、他们有很多艺术创造的内容,绘画的、动手的、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材料空间都给孩子们,我问同样一个问题,他们都会觉得很震惊。我问:你们的老师是怎么“教”孩子的?他们说: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特别在艺术性的创作里面,我们为什么要教他们?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

16、们要画出他们的感觉,这个是不能教的,我为什么要教他?我再问:你们怎么实施教学?他们说这个我们有我们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呢?比如说 5 岁的孩子,他用绘画表达他的妈妈,他会表达和他妈妈有关系的东西,比如说面孔、肢体、服装,但是他不一定能表达前后的透视关系,比如他妈妈去买菜了,他也很难表现出妈妈上街,街上是什么样?比如妈妈今天烫了一个头发,他可能就会画出今天妈妈烫的这个头发,五岁的孩子可以这样,六岁的孩子可能会做得更好一样,表现能力也更强一些,但是这些不是我们在教他,我们只是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看看用这个笔画出来的画是这样的,要强调的不是让你们照着这个画,孩子如果从开始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了自己的话,他是不可能希望去照着一个已经画好了的形象再去画,这不是孩子的天性,这就是普遍的一个答案。后来我了解到北美也是一样,比如“项目教学法“,已经推广到了北美也到了欧洲、东南亚,项目教学,渗透得很广,实际上是从加拿大开始的,然后到了美国,在幼儿园里面是很普遍的,这成为北美的一个教育理念,已经有 30多年的历史了,是从七十年代初年开始的。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