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019409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8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谢晓峰,一、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有关“语文”的两段名言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 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月版 第138 、 730页,

2、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贴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做“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张志公文集第卷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版 第61页,、语文课程的定位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

3、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了。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在必须交流以实现合作的情形下产生的,交际上语言的特定功能。它上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吸收信息的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这种伴随着人类思想产生、发

4、展的特殊工具,永远都会以它内涵的丰富性、使用的便捷性和交际的有效性而成为最重要交际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中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渗透于它的内涵并表现于它的实施过程。(语文实践)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它是人类在自身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语文是人类绚烂多彩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又是存在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物质外壳,是反映人类思维成果的中介物。当语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的反映并不是停留在它的符号形式上,而是由此及彼的反映到它所表示的精神内涵上的。 语言在文化领域内的这种

5、特殊性质,说明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说明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感悟和独特体验,重视发挥中学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语言的客观性上来看,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元素。尽管两者有不可替代的相对独立性,但两者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 从语言教育的主观立场上来看,遵循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想统一的客观事实,语言教育不仅应当按照语言的内在原理去实施,而且应当利用语言的这一客观规律,主动追求语言教育从工具掌握到人文陶冶的整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完整的语文教

6、育必须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统一起来的教育活动,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不仅渗透于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中,而且贯穿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始终,也是语文课程有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所在。,二、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可以概括为“八多八少”: 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 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 学院气多了一点,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少了一点; 官僚气、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 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位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 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 强调

7、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少了一点; 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它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三、中学语文课程理念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可概括为: 1、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语文教育要在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既有知识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极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2、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8、语文教育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作品,使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掌握语言运用规范,逐步的由口头语过度到书面语,并由掌握的书面语提高已有的口语质量,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同时,语文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 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周围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9、,在提高比较 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4、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现代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习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促使学生将学得与习得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在各种学习渠道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四、上海中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 1、初中语文实验教材 1)四个突破 根据主编陶本一教授的介绍: 一是重新审视语文教育基础,确

10、立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 知识、能力 编写教材的三个维度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教学中注重实践积累、创造意识的培养。 三是教学策略中注重整体意识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淡化结论。 四是教学评价多样化。提倡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注意学生学习过程。,2)新教材的特点 主题组元 主题是课文内在价值和导向。 如初一年级前三个单元为“有家真好”、“少年心事”、“志存高远”,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后两个单元为“科幻天地”、“动物世界”,由近及远,由身边到社会,再到宇宙空间,主题随着认识不断扩大。,这就改变了过去教材只关注学生认知体系的做法,而是提倡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11、。告诉学生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是多元的、客观的,不强求一致,活跃学生的思维。 篇幅加大 如初一年级课文就有57课,编者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言能力。要求就某一点、某一方面侧重掌握,如同一主题表达方法的不同,其它均让学生自己阅读。 选篇增多 如初一57篇课文,除了古代诗词、散文、鲁迅作品外,更注意从现实生活中选文,切合学生实际,甚至漫画也被编进了教材。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学生爱读。,探究性学习贯穿整套教材 每个单元后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利用各种知识寻求课题好的结论。 开放性特点 一是学习环境的开放。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语文。 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不以一本教材限制学习范围,而是鼓励学生把

12、文字语言材料作品看作教材。如好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广告词等。,编者认为文学的、科学的、甚至是实验报告等都可进入教材,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巨大作用。 三是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无时无刻都在学语文,要把不自觉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 四是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五、阅读教学研究 ( 一) 阅读教学的作用 1、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2、获得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3、储存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获得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二)阅读教学的目的 1、感知认读能力 2、理解能力 3、鉴赏评价能力 (三)阅读教学的内容 1、培养阅读兴趣 2、传授阅读知识

13、 3、传习阅读方法,4、养成阅读习惯 (四)阅读教学的过程 1、一般文章阅读的心理过程 a、感知认读 起点 b、理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核心 c、鉴赏评价 d、存贮 延伸 e、应用与创新,2、学习课文的行为阶段 a、预习(感知阶段) b、导读(理解阶段) c、复习(巩固阶段) d、练习(创新阶段) (五)阅读教学的方法 1、一般阅读方法 a、朗读 b、默读 c、精读,d、略读 e、速读 2、常规的阅读教学方法 a、讲授法 阅读教学在下列情境下需用讲授法: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 介绍作家作品及其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感知、理解、鉴赏、

14、评价、吸收、运用教材或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付息巩固知识。 组织教学,b、问答法 目的要明确,所提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不信口开河,不随意发问。 问题的多少要适量,难度要适中,不搞“满堂问” 。 要选择角度,注意梯度,讲究逻辑顺序。 不在事前设定标准答案,提倡多元的有创意的解读。 c、讨论法 选题要恰当 选择那些前沿的、热门的、疑难的、富有争议的、读者有兴趣的或根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话题。 围绕选题要提前做好资料准备或发放工作。,讨论中注意引导,防止跑题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 不要人为的刻意地限制讨论可能发生的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讨论

15、结束后,要做出必要的评价总结。 不必对问题设置统一的结论,允许不同意见继续存在,留待以后再探讨。 d、练习法 从阅读的过程看: 感知的方法,分析理解的方法,评价鉴赏的方法,吸收贮存的方法,运用创新的方法。(培养基本阅读能力的练习方法) 从阅读方式、技巧速度看: 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精读的方法,略读的方法,速度的方法,浏览泛读的方法。(培养阅读技巧风格的练习方法),从阅读的具体内容、形式看: 识字的方法,解词的方法,品句的方法,析段的方法,求旨的方法,归纳写作技巧的方法。 (培养具体阅读能力和技巧的练习方法) 从阅读的条件和手段看: 圈点的方法,批注的方法,抄录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思考的方

16、法,记忆的方法,查阅工具书的方法。 (培养各种阅读品质、能力、技巧的练习方法) 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的方法。练习法应成为阅读教学方法的主体。,3、阅读教学的多媒体方式。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贮存查找资料,练习对话,阅读写作,网上交流等等。 但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首先,要目的明确,恰当选择,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六)各类课文的阅读教学 1、实用文的阅读教学 a、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一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一般记叙文的知识,包括记叙文的类别、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选材剪裁和谋篇布局的方式、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守法的综合运用等。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品位和领略记叙文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社会历史价值,使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